上一篇文章
遠離「疫情肥」 消脂要有計
發布時間: 2021/03/30
本港一項調查發現,疫下人們運動量減少及飲食不當,逾半人體重上升,最嚴重者肥了20磅。肥胖問題在疫下帶來更多健康風險,市民即使在家抗疫,也可發掘不同方式消耗熱量。
疫下易增磅 可引發負面情緒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AASFP)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3.3%受訪者疫下體重上升,21.3%體重增加4至7磅,有人最多增加20磅。59.9%表示疫情令他們運動量減少,47.2%指室內運動場所與健身室關閉是減少運動的原因,不能夠與他人接觸及失去動力亦各佔38.8%及31.6%。
「疫情肥」帶來不少負面情緒,33.2%受訪者表示失去動力及積極性,亦有18%受訪者自信心下降。
肥胖症早已被世界衞生組織(WHO)列為疾病,不少慢性病亦與肥胖有關,包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等。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營養學副教授Raza Shaikh引述過往研究稱,不少疫苗對肥胖人士成效更低,擔憂新冠疫苗亦會如是。
美國疾控中心(CDC)更強調,BMI達30或以上人士若染上新冠肺炎,有較大機會變成重症患者。
在家抗疫期間減少做運動,並非本港的獨有問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今年公布的調查顯示,分別有40%及36%表示疫情以來運動量下降,花在藝術手工等愛好上的時間也減少。這與人們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缺乏動力有關,亦有一種說法是在家工作安排反而會導致工作時間延長。
健身時用Zoom聊天 添社交誘因
如何激勵人們運動,或成改變「疫情肥」的關鍵。新冠疫情洐生一大網上風氣,即肥胖羞辱(fat-shaming),例如分享自嘲、或嘲笑在疫下發福人士的圖片。有意見稱此類圖片可起激將法作用,但UCL一項研究發現,這類激將法不但不能鼓勵人們減肥,反會令他們增磅及損害心理健康。
社交因素對不少人而言是運動與減肥的重要誘因。在家運動時無需邀請朋友上門,亦可一起做運動,例如用Zoom一邊聊天一邊健身,更可每周設下可行目標,互相督促。
室內運動也未必枯燥,可借助科技加強趣味,AASFP調查指68.8%受訪者在家運動時會跟隨網上短片及使用遊戲機,但強調現時不少人因姿勢不正確而受傷,例如赤腳跳躍導致下肢受壓。
做家務消耗熱量 效果如做GYM
較為安全及良好的另類運動選擇或是做家務,據英國好管家研究所(GHI)研究指,拖地及洗廁所消耗的熱量堪比做GYM,單是洗碗每小時已可燃燒138卡路里。
另外,本港疫情逐步緩和,市民亦可選擇在安全情況下,約三兩知己進行行山等戶外活動,此類做法既可助減掉疫情肥,亦可為疫下生活帶來一點樂趣。
▲ 在新冠疫情下,民眾留在家的時間增加,令體重上升。要增加運動量,做家務是其中一個可行方法。(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黃凱迪
欄名 : 港是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