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那些年掃描
發布時間: 2021/05/07
忙碌早上,在同一病房磨上二十多年,早已習慣。年輕女醫生精力充沛地在十五號病床邊報邊報告:「患者六十三歲,乳腺癌病史四年,這次出現氣短、血氧濃度百分之九十、心跳一百、D-dimer超過三千、心電圖心率高但沒有Q1T3,高度懷疑是PE(Pulmonary Embolism),即肺栓塞。」
她一口氣說完,醫生點頭同意,問道:「那今天甚麼時候做CT Pulmonary Angiogram(肺動脈血管攝影斷層掃描)?」此乃理所當然的問題,惟回答卻是:「不能做,因病人對顯影劑有嚴重敏感。」
「那你將如何處理?」這正好是考驗年輕醫生的機會,而她也能合理地說了大堆能與不能的分析,只是未能重點解決困局。
醫生最終給她指示:「安排V/Q Scan吧!」年輕醫生睜大眼睛,狐疑地望着年長醫生,好像在問:「甚麼Q Scan呀,老闆?」
這也難怪她,Ventilation / Perfusion Scan在科技急速發展的年代,早已成為歷史陳物。數十年前,電腦斷層掃描速度慢、解像度低,絕無可能拍攝到血管細節,那些年,也就是醫生仍算年輕時,唯一能確診肺栓塞的,是注射含輻射物質,若見有肺部filling defect(填充缺陷),便證明有肺血管栓塞,只是影像模糊,以現今水平而言,屬於低科技。
翌日清晨,又回到十五號床,年輕醫生拿着這陳年歷史低科技掃描說:「她真的有PE。」
新科技取締舊科技,年輕醫生取締年長醫生,只是,那些年的掃描和那些年的醫生,偶然也可派上用場。
▲ 陳年歷史低科技掃描(專欄作家提供)
撰文 : 莫樹錦
欄名 : 醫筆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