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美抗衡一帶一路 噱頭背後京須留神?

評論

發布時間: 2021/06/21

分享:

分享:

美國總統拜登首次外訪,嘗試締結對抗中國聯盟,可謂取得一定成效。除了連串峰會公報與聲明的針對中國口頭表述,拜登爭取到歐美客機貿易戰停火,言下之意即是槍口一致對中國;七國集團(G7)更推出「重建更好世界」基建計劃,明顯旨在與中國「一帶一路」打對台。

拜登的國際基建大計相比中國短板多多,相信難與一帶一路有效抗衡。然而噱頭背後,拜登也就他的大國博弈戰略,展示出政治家應有的長綫目光和耐心。中國需要提防,拜登一步一步把網收得愈來愈緊。

拜登推國際基建大計 實效成疑

G7英國峰會宣布推出「重建更好世界」計劃(Build Back Better World,B3W)。據白宮網站刊載聲明,B3W是個「價值觀導向」、「高標準和透明的」基建合作計劃。「由民主國家主導,協助發展中國家收窄40萬億美元以上基建需求資金缺口。」

B3W計劃下,G7國家會聯同其他「理念相似夥伴」,在4大焦點範疇,氣候、衞生健康、數碼科技及性別平等,動員私人市場資本投資,並以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等發達國家國有金融與外援機構投資作為催化劑。

盡管B3W與拜登整個訪歐行程都顯然針對中國,但拜登表示,他們本質上並非與中國競賽,而是與世界各地的「專制政府」競賽。「這是個民主能否在迅速變化的21世紀中與他們競賽的問題。」

B3W在拜登統籌七國下問世,聲勢不小,但實際效果很有懸念。

中國一帶一路是個由國家主導,自上而下,動員國有金融機構和建設承辦商,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一站式基建服務的機制。用意是為受能力所限,沒法自己動手的發展中國家,建設公路鐵路機場港口、水壩電廠網絡通訊等基礎設施,讓他們長遠獲得自力更生的途徑,擺脫貧窮。而只要能夠改善民眾生活,理論上即會獲得人心,在國際上樹立威信。當然,一帶一路也並非不求實質回報,計劃至今覆蓋亞歐非拉,為中國帶來了不少商業與地緣利益。

B3W思路雖然與一帶一路相似,尋求突破西方援助多年來未有使得發展中國家脫貧的迷局,其設想的操作方式卻完全不同。

眾所周知,基建耗資巨大,講求長遠且難以量化的對經濟推動力,即時利潤少之又少,甚至注定回本無望。中國在基建方面這麼成功,多得由國家力量主導投資,以長綫經濟發展來為項目埋單。可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依賴私人市場,而那些都是尋求短時間內有回報、對基建避之則吉的「聰明錢」。美國國內尤其是共和黨更強調「大市場」,對擴大政府角色的反對根深蒂固。這些都是美國自身基建落後的原因,令人疑問美國是否真有能力去協助發展中國家基礎建設。

G7「價值觀導向」 二分法不符世情

與此同時,B3W強調「價值觀導向」,拜登更將論述塑造成是「民主」與「專制」的對抗。這除反映B3W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帶有政治條件,尋求介入對方制度等內部事務,恐損害計劃吸引力之餘,這種論述最終更有把歐洲疏遠的戰略風險,令B3W機制更加缺乏向心力。

拜登「非民主即專制」的二分法可說過分簡單,並不符合當代世情。歐盟雖由民主體制國家組成,內部卻有匈牙利、波蘭等一些成員被指「專制」。拜登眼中的「專制」俄羅斯實質卻是民主體制國家,普京就跟他一樣是民選總統。西方控疫的低效,更加速了世界調整對民主與專制看法。拜登刻意強調「民主」要與「專制」競爭,變相也是承認了西式民主當今表現不濟,不及「專制」高效實際。

美「正邪鬥爭」迫歐站隊 恐反效果

拜登所宣揚的這種世界觀,本質上與小布殊當年反恐戰所講「你不是站在我們一方,即是與我們為敵」是一致的,目的是把盟國捆綁在美國的戰車,為美國試圖延續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的霸權而服務。歐洲並不願意逆全球化而行與中國脫鈎,成為美國遏制中國戰略一大難點。拜登正試圖以「正邪鬥爭」來強迫歐洲選邊站,但歐洲人相對明白難為正邪定分界,拜登統戰最終可能導致反效果。

不過,即使B3W在一段時間內都威脅不了一帶一路,拜登背後的發功還是值得中國警惕。

如果說拜登今次訪歐實質成果不多,那麼最重要的就是,他展示了對盟國的號召力量,成功說服多國不惜冒住中國反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配合美國的論調。這正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無法與拜登相比之處;特朗普變相令中國上位,拜登則能夠削弱中國的角色。

更甚者,拜登還擁有特朗普並不具備的戰略耐性,對擅長長綫計劃的中國威脅更大。特朗普對中國一味制裁和大徵關稅,徒勞無功地試圖在自己任內擊倒中國。拜登現在一面既維持了特朗普針對中國的措施,另一邊則非常注重美國自身長綫部署。

拜登上任不久已頒令,審查美國在半導體、稀土、藥品及先進電池4大關鍵產業鏈中的弱點,最終目的就是要擺脫依賴中國,實現中美脫鈎。拜登政府除爭取巨額撥款投資科研,更正推動產業政策,並發揮對盟友夥伴的影響力,將全球芯片產業重心逐步轉回美國,令中國芯片自立路更艱難。

華打攻堅戰 管控與歐價值觀分歧

倘若拜登順利執行這些計劃,美國起步點比中國更前下,對中國的技術優勢估計不難維持,甚至可能擴大,而技術就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未來世界的鎖匙。假以時日,中國目前對發展中國家所享有的較高吸引力,恐被美國相對消減以至追上、超越。

面對此局,中國除要打好科技攻堅戰,確保核心技術不會再遭美國卡脖子而落伍,亦應高度重視管控與歐盟的價值觀分歧。《中歐投資協定》審批遭凍結,以及新疆棉花風波都說明,歐洲雖意識到經濟與中國互相依存、脫鈎沒有好處,但雙方價值觀衝突會很容易外溢至經貿範疇,令歐洲實際上邁向與美國相似的立場,變相幫了拜登大忙。

美國總統拜登刻意強調「民主」要與「專制」競爭,變相也是承認了西式民主當今表現不濟,不及「專制」高效實際。(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