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親子時間少 健康成長難保障

評論

發布時間: 2021/06/22

分享:

分享:

本港一項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想與父親談心至少半小時,但僅4成人做到。親子時間對子女成長甚為重要,父親缺席更與行為問題直接掛鈎,社會文化的影響卻令父親難以及早參與育兒。

逾7成學生 冀每日與父傾談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一項針對小四至小六學生的調查發現,逾7成受訪者希望每日能夠與父親傾談至少半小時,但有4成人每日與父親實際交談不足半小時,不足一小時者更多達69.3%,3成認為父親對自己的煩惱事知之甚少,更有逾2成認為父親對自己經歷的事情毫不知情。

不過,疫情對親子關係有正面影響,因父母更多在家工作,令子女有所依附。

此類情況在外地一樣出現,英國Thomas Cook集團一項研究發現,當地家長普遍難在工作周抽時間陪伴子女,最難一起進行的活動是玩耍、探索新地方及閱讀,多達43%表示較難一起用餐,更有四分一表示不夠時間討論當日發生過的事情,家長每周僅有32分鐘陪伴子女閱讀、及43分鐘玩耍,有意義的傾談則僅32分鐘。這與電子屏幕時間有頗大關係,因父母與子女皆沉浸於個人電子世界內。

父親缺席 兒童易有行為問題

研究屢強調親子相處的重要性,包括建立家庭關係、改善兒童情緒控制與學習表現,及減少行為表現問題。父親的地位更常被輕視,角色亦常缺失,惟新加坡家庭組織Dads For Life表示,父親缺席(fatherlessness)是社會問題的核心,多達63%自殺個案、71%輟學兒童與85%有行為問題的兒童,皆來自父親缺席家庭。

父親缺席並非因為單純忙碌或不盡責,智庫智經引述研究表示,母親一般需要承擔較多家務與育兒,孩子出生後亦傾向喜歡接近母親,令父親較難接近育兒,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不再試圖參與育兒,僅停留在玩耍層面,並加劇媽媽負責處理家事的刻板印象。不過,男性若及早及持續照顧新生兒,長遠有助他們參與更多育兒工作。

分擔家務 參與更多育兒工作

各地皆設法在文化上改變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例如聯合國在疫情期間推行#HeForSheAtHome的社媒活動,鼓勵父親在社媒上分享自己替妻子分擔家務的自拍照。出名大男人主義的墨西哥,當地政府亦在去年呼籲男性在家拾起掃把做家務,包括替另一半分擔育兒重責。

維持工作生活平衡確實不容易,但使用電子產品也是蠶食親子時間的一大原因,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協調幹事施文欣建議,家長需學懂在生活、家庭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強調每日都應該有至少30分鐘的親子相處時間,培養子女對父母的信任感,以免到了青春反叛期常與父母發生衝突。

大家應打破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男性若及早和持續照顧新生兒,參與更多育兒工作,有助子女健康成長。(資料圖片)

撰文 : 黃凱迪

欄名 : 港是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