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蠢工

世情館

發布時間: 2021/11/26

分享:

分享:

「多賺錢、少工作」抑或「少賺錢、多工作」,明顯地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但甚麼人會選擇後者。

選擇後者這蠢工的,不是蠢人,他們是選擇加入大學刻意想成為學者(Academic)的年輕醫生。香港缺乏完善的MD、PhD制度,只是唸大學期間,同時考取醫學學位和博士學位;惟在外國,這是成為醫學界學者的最佳途徑。

香港的醫學生,在畢業後完成一年實習,便正式成為醫生,受聘於醫管局轄下,而隨後六年是專科訓練,實則也是一份收入相當可觀的工作。香港公營醫院的薪酬冠絕全球,考取專業資格後,便有頗大機會升級為Assistant Consultant(助理顧問),更上一層樓。

有意成為學者的年輕醫生,大多數先要完成專科訓練(為此真實不算太年輕),訓練期間也要有一定研究經驗,才可步入大學校門,成為Clinical Lecturer或Assistant Professor,只是一入校門深似海,除應付繁重臨床工作外,也要負責教學和科研。

教學這方面尚可,因大部分專科受訓期間的醫生也參與教學,只是當上年輕助理教授便要負責及安排而不僅是參與。至於科研,既是主菜,也是挑戰,能夠成為年輕助理教授,便要在指定年限內作出貢獻,一句「Publish or Perish」(出版或滅亡)是真理,一般期限是六年。但在收入方面,老闆不再是醫管局而是大學,相對下,入職大學是變相減薪。

多工作、多壓力,卻要減薪,這樣傻的事情,卻仍有不少年輕醫生願意投身,原因很簡單,大學是追求真理和研發創新的樂土,若人生是為追求改變世界、改變未來,這份蠢工是最佳選擇。

撰文 : 莫樹錦

欄名 : 醫筆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