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把握「大歷史觀」 為青年建更美好未來
發布時間: 2022/07/04
有關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回歸25周年慶典所發表的重要講話內容,輿論較多聚焦於解讀其中的「四個必須」與「四個希望」。然而,作為重要講話,全篇演辭的結構勢必十分完整;既如是,分析「4+4」兩大核心部分之餘,探究前文如何鋪墊出這些必須和希望,還有其後的總結部分,往往能更全面理解中央領導人之用心,並明瞭國策走向。
演辭起首一輪祝賀說話以後,主席便隨即以「大歷史觀」去審視香港,首先是文明史:「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記載着華夏先民在嶺南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作」;再隨即跳躍數千年,到19世紀中葉之近代史:「鴉片戰爭以後的中國近代史,記載着香港被迫割讓的屈辱,更記載着中華兒女救亡圖存的抗爭」;最後緊接20世紀以後的奮鬥史:「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波瀾壯闊的百年奮鬥史,記載着香港同胞作出的獨特而重要的貢獻」--這裏的鋪排,至少包含兩層信息:
習肯定港貢獻 提3大歷史驗證
其一,是「文明管治Vs殖民管治」--中央對嶺南地區的耕耘既長遠又深刻,與殖民管治那種掠奪和重視短期利益的手段完全不一樣,以至不可能比較;
其二,是「祖國發展Vs香港發展」--中國今日的富強,領導人重申,香港於回歸前後的付出功不可沒,且其貢獻與內地其他省市不同,亦即具獨特性,並與整體發展相配合。
從概念層面分析,上述第一點是從文明史帶到近代史,強調「一國」在時代巨輪中之關鍵角色;而第二點則是由近代史進入發展史,指出「兩制」對於改革開放有多重要。兩點合在一起,便得出之後那段的結論:在祖國全力支援下,在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一國兩制實踐在香港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繼而在再下一部分指出,一國兩制是好制度之歷史驗證,故無任何理由要改變,並須長期堅持。
另外,值得留意的一點,是主席就香港作為特區,提出了3大「歷史驗證」,這3段皆以「回歸祖國後」來開頭,當中首兩項香港市民應該耳熟能詳:首先是「發揮連接祖國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梁和窗口作用,為祖國創造經濟長期平穩快速發展的奇迹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其次是特區此體制能「戰勝各種風雨挑戰……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穩固,創新科技產業迅速興起,自由開放雄冠全球,營商環境世界一流,包括普通法在內的原有法律得到保持和發展……社會大局總體穩定。」
回歸後港人治港 民主路才開啟
然而,第三項卻鮮有在關於特區的論述中提及:「回歸祖國後,香港同胞實現當家作主,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真正的民主由此開啟……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民主制度符合『一國兩制』方針,符合香港憲制地位,有利於維護香港居民民主權利,有利於保持香港繁榮穩定,展現出光明的前景。」同一段內,3次提及「民主」(由民主發展至民主制度到民主權利),相信即使過去在建制派或整個香港政壇中也不常聽見。
也就是說,除了相對明顯的「協助國家經濟發展」及「內部管治穩定」這兩項成就,從國家的宏觀歷史角度看,香港作為特區,在自身民主進程方面,也已驗證出實質成果。在當下複雜的地緣政治形勢,加上西方輿論喧染「香港已死」、「一國兩制名存實亡」這類胡謅之下,主席在此重要講話之內特別提及以上這點,既凸顯了香港作為國家的主要對外窗口之角色,更同時向國際社會和本港居民,闡明了以下5個要點:
港推進民主忌過急 須符基本法
(1)相比起長期受制於殖民管治,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實行「港人治港」,才是這個城市的民主路之起點;
(2)香港的民主發展要符合特區現行憲制地位和框架,不應該隨波逐流跟隨其他地方(包括照搬西方各類選舉式民主制度),更不可能影響國家安全;
(3)經完善後的香港選舉制度之所以成功,在於能夠確保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
(4)本港往後仍然有空間繼續推進民主,只是在宏觀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不能操之過急,也就是必須符合基本法提到「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之規定;
(5)至於所謂實際情況,則是特區未來在民主進程中,必須顧及社會安寧及整體經濟發展,一旦在進行民主和政制改革時,出現好似2014年或2019年危及本港居民福祉、影響特區繁榮穩定之狀況,則自然不可能繼續推動。
注意上述各段內容,皆是在講話中的「四個必須」和「四個希望」之前便已提及,而講述這些前文之目的,誠如主席所言,正是要「溫故知新,鑑往知來」。鑑於坊間有很多解說「四必須、四希望」的文章,恕筆者在此不贅。
增民族自豪感 助青年解困成才
倒是講完第四個希望「共同維護和諧穩定」以後,緊接的那一段還是得稍稍分析一下:「我們還要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我們殷切希望,每一個香港青年都投身到建設美好香港的行列中來,用火熱的青春書寫精采的人生。」留意最後一句也是主席的希望,且更是殷切希望;換言之,我們可以理解為:上述種種必須、所有希望,最終目標也只是為年輕一代建設更美好未來,那是中華民族更高層次的盼望。
至於具體要為青年在甚麼地方着力?主席也有兩點囑咐:一、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二、要幫助廣大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
▲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大歷史觀」審視香港,表達出中國今日的富強,香港於回歸前後的付出功不可沒,且其貢獻具獨特性。(資料圖片)
撰文 : 黃永 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
欄名 : 評論‧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