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拗柴
發布時間: 2022/10/12
「拗柴」(足踝扭傷)最為人詬病情況,莫過於傷後容易反覆再扭傷,結果引致慢性足踝失穩(CAI)或足踝關節退化等後遺症。急救處理原則R.I.C.E.無可厚非,普遍大眾知道休息冰敷、包紮加壓及抬高傷肢的急性處理方法。傷痛紓緩,但是否當痛感減少便運動如故?以下將分享些拗柴治療方法。
急性期長短,其實要視乎受傷個別組織及撕裂嚴重程度而言,若輕微至中等韌帶撕裂,急性期由3天至一星期不等,期間患處表現仍紅、腫及熱;若韌帶完全斷裂者,傷處腫痛會持續多個星期,並表現關節失穩鬆軟。若患者不能站立,受傷下肢不能承受體重,或傷後多日仍舊疼痛劇烈,活動患處現摩擦雜音,則要小心骨折的可能性。
拗柴除極少見開放性骨折,即骨折口插穿皮膚,一般為輕中度拉傷,撕裂程度少於韌帶闊度一半。輕中度患者應佩戴適合的足踝保護設備,例如彈性繃帶、足踝八字帶或足踝足托等。足踝佩戴護具時間愈早愈好,研究指出若能在受傷後10天內佩戴護具,會比沒佩戴者康復進度更快,原因相信為護具能有效制動,使患處有足夠休息及其後運動亦受保護。
足踝韌帶數目繁多,在骨關節間呈多角度深度分布,為身體提供大量的體感及平衡信息。但在足踝扭傷後,由於神經感受器因傷或休息太久,導致體感減少,關節反應靈敏度及回應能力因而下降。若能加以作平衡訓練,能有效減低足踝失穩及反覆扭傷情況。
若反覆多次拗柴,波及內外踝不同韌帶,韌帶撕裂鬆弛,更易因此患上慢性足踝失穩,病症臨床表現反覆足踝甩骹感、跑跳表現失準、腳着地受力時足踝關節內疼痛無力。致病原因可以包括前述的體感減弱、足踝周邊肌肉無力、韌帶鬆弛,或關節錯位所致。由於個別成因有異,建議應先作仔細韌帶、關節活動度及肌肉狀況等檢查,才針對處理。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