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羊骨湯少燥 體虛小孩皆宜

健營坊

發布時間: 2022/12/21

分享:

分享:

湯水在廣東人飲食習慣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除常飲用的青紅蘿蔔或金銀菜湯外,人們亦喜歡煲湯加入花旗參、川芎或田七等,以藥入饌,藥食同源,達到防病或治病之效。

中藥材不免略帶苦澀,對於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小朋友來說,好不容易才肯飲下半碗,老少「勞心勞力」。其實除以中藥材能達補虛強健療效外,街市在冬日季節亦有一常見材料,既健骨益腎,亦入口美味,這材料為—羊骨。

中醫食療典籍《飲膳正要》為元朝飲饍太醫忽思慧撰寫,內容主要記載宮廷王室的養生食療方法。其中描述了羊骨能補腎明目、補下焦虛冷。至明朝李時珍在著作《本草綱目》中,亦總結羊骨藥性及療效,其性味甘平或熱、無毒,羊脊骨部分能補腎虛、通督脈、治腰痛下痢;羊脛骨則主脾虛,腎虛不能攝精及白濁。

羊骨相較於其他食用骨料,脂肪較豬及牛骨少,煮湯較少出現湯面泛起厚厚油層油光。若比較湯水燥性,羊骨湯亦沒有牛骨湯燥。體虛或小朋友飲用羊骨湯後,較少出現熱氣上火現象,惟羊骨略帶羶味,使用前要以薑片滾水汆水處理,以除之而後快。

前述《飲膳正要》提及藥膳房以羊骨作煲粥的烹調方法,材料用羊骨、陳皮一角去瓤、高良薑5錢、草果二枚及生薑二両,將以上材料煲煮一小時,去渣再加入米煮粥,食用療效針對虛勞體質,改善腰膝無力。

羊骨食材進入尋常百姓家,絕對可以之替代豬骨煲中式老火湯,改作廣東湯水骨肉材料;或試試改變口味,變身西式老火湯骨料一員。使用紅菜頭、紅蘿蔔、洋葱、馬鈴薯及羊骨,置於厚身瓦煲或更為理想的鐵鑄鍋中,煲煮一個半小時,再加入番茄再煮15分鐘,一頓色香味俱全而又營養豐富的湯水已為你準備妥當。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