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針灸月經性偏頭痛

健營坊

發布時間: 2023/10/04

分享:

分享:

月經性偏頭痛有別於一般偏頭痛,其定義指女性偏頭痛發作於月經來潮前兩天至月經周期第三天,因應其平常並無偏頭痛舊患,分型為單純性月經性偏頭痛(PMM);或平素亦常受偏頭痛之苦,分型則為月經相關性偏頭痛(MRM)。月經性偏頭痛發病機理見女性月經周期前雌激素驟然下降,血清素降低,及前列腺素水平上升有關,這會引發和加劇偏頭痛情況。基於發病與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所以治療思路亦有從補充雌激素着手,惟心血管病患者治療時會評估風險。

中醫對行經時頭痛文獻記載,早已可見《張氏醫通》「經行輒頭痛」,偏頭痛病因病機在《太平聖惠方》亦有論述:「風邪入於肝。而引目系急,故令頭偏痛也」,可見中醫早已察覺偏頭痛及行經偏頭痛存在。中醫理論認為,發病與冲任氣血失調和肝火循膽經上逆所致,引起虛症不勞則痛與實症不通則痛。所以無論中藥或穴位治療,皆以患者四診作辨證論治,繼而有明確治理治法才言方藥,或穴位的補瀉操作方法。

2018年《中華中醫藥學刋》一份報告統計,得出針灸研究治療月經性偏頭痛文獻的選穴規律,發現取穴多集中在面頸項局部穴位,最多獲採用穴位為風池、率谷及百會等,遠端選穴較多為足厥陰肝經太衝穴等。其中理論根據及療效水平,對臨床選穴有一定參考價值。

月經性偏頭痛有別於一般骨骼肌肉痛,其發病機率如前述涉及內分泌系統,那針灸作用機制莫非能左右上述激素水平?參考2020年《中華中醫藥雜誌》一研究報告,以穴位與非穴位針灸治療月經性偏頭痛病人共31人,結果發現穴位針灸能更快及更有效減少頭痛程度,並在頭部靜息態功能磁力共振(fMRI)檢查下,病人經穴位針灸治療後,腦部重要認知區域,如楔前葉與額中回及尾狀核腦功能的連接較針灸前顯著增強,這揭示病人既有腦部的病理改變,及針灸能改善病人腦內不同區域間連接效應。惟反觀其他現有報告,仍未有直接測量患者血液內分泌指標隨治療而改變的研究,這只可得出針灸治療月經性偏頭痛,是基於不同靶點療效的初步結論!

若偏頭痛與月經性偏頭痛症狀位置相近,那選穴會有何分別?讀者可從月經涉及衝任經及臟腑來思考,較詳細內容在將來再與大家分享。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