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美大選戲劇轉折 中美進「垃圾時間」?

知‧析趨勢

發布時間: 2024/07/30

分享:

分享:

美國大選在白熱化之際出現戲劇性轉折,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的退選,及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遭遇槍擊,加強了「特朗普歸來」的訊號,也搞動着國際局勢和中美關係,外交學界出現了中美關係進入「垃圾時間」的說法。

「垃圾時間」原本是體育術語,指場上比分懸殊、賽局底定,對陣雙方隊員在剩餘時間裏不會全力以赴,比賽質量下降。後來這一概念被引入到社會和歷史語境,用來形容某個時期的社會、經濟或政治環境發展停滯不前,缺乏實質性進展的消極狀態。最近這一概念忽然大熱,有關討論甚為激烈,在最近幾周美國大選出現了罕見動盪之後,也被借來形容「後拜登時代」的中美關係走向。

去年「三藩市共識」 成色正減退

去年「習拜會」以來,中美關係走出了過去幾年持續對抗,進入一個相對穩定時期,雙方都有動力穩定和管控彼此的關係。不過,隨着美國大選進入白熱化,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上也陸續出台了新的遏制性舉措,包括批准新的對台軍售計劃,針對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關鍵礦產等中國產品加徵關稅等,中國在本月也公布了最新的針對美國軍工企業及高級管理人員的反制措施,以及暫停與美方商談舉行新一輪軍控與防擴散磋商。

中美雙方都清楚,穩定彼此關係只是處理中美關係的策略需求,雖有動力管控衝突,但隨着國內政治因素的羈絆愈來愈重,「三藩市共識」的成色正在衰減。中美學界不少人認為,從現在到選舉結束,兩國關係正在進入「垃圾時間」。

還沒等中國給出更多回應,美國大選就出現了密集的戲劇性轉折,先是特朗普在電視辯論上完勝拜登,然後就上演近乎電影情節的槍擊,以臉上帶血、揮拳高呼「戰鬥」的鬥士形象大幅拉升支持率。緊接着就是感染新冠的拜登宣布退選,由副手賀錦麗(Kamala Harris)接替成為新的總統候選人,又在短短幾天內點燃了樂觀情緒,將兩黨民調支持率拉回到相持的態勢。

選情一天一個變化,中國這個時候的上策當然是作壁上觀。前美國副國務卿比甘(Stephen Biegun)最近在談到中美關係現狀時,形容中美關係正處於一種「沉寂狀態」,因為「中國足夠成熟,知道如果他們對大選下注,可能會搞錯,後果將非常嚴重。」

中方以靜制動 外交場域仍繁忙

中國兵法裏講究「以靜制動」,是要在亂局中不輕舉妄動,屏息靜氣等待機會。沉寂狀態也並非是無可作為,當全球都在為特朗普歸來做準備,中國的外交場域也格外繁忙。

上周中國迎來兩位稀客,一位是烏克蘭外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這是俄烏戰爭以來,中國和烏克蘭首次外長級的會晤。雖然會談後王毅以「和談條件和時機尚不成熟」作總結,但外界都認為,拜登退選和特朗普的選舉優勢,讓烏克蘭必須審時度勢迅速調整策略,盡快結束戰爭,其中必要一步就是修補和中國的關係。

第二位稀客,則是加拿大外長趙美蘭(Melanie Joly),她在沒有提前宣布的情況下訪華,這距離上一次加拿大外長訪華已經過去了7年之久。2018年發生孟晚舟事件後,中加關係跌入谷底,且近段時間加拿大派遣軍艦穿越台灣海峽,更是一度惹怒中方,而此次突然轉態提出「推動中加兩國關係的改善和發展」,也是透出了緊急修補雙邊關係的味道,想來也與美國大選的風雲變幻有關。

美盟國需作打算 或與華修好

特朗普重回白宮對中國來說當然是壞消息,中美之間來之不易的穩定共識和對話機制,很可能被再次歸零。不過也有好消息,那就是這不僅對中國一國來說是壞消息。中國已經明白,下一任美國總統是何人當選,對中國的政策都不會有根本性的轉變,但對於美國的盟國來說,卻是要作完全不同的打算。

如此來說,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主義給了中國更多空間去合縱連橫,在新的亂局中尋找機會發揮世界穩定器角色,修補與西方國家的關係,難怪最近中國網民又開始親切稱呼特朗普,為「川建國同志」。

---------------------------------

【知識庫】三藩市共識知多啲

‧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於2023年11月15日,在三藩市(舊金山)舉行中美元首會晤。

‧會面持續4小時,為實現中美關係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藍圖。

‧雙方達成20多項共識,包括恢復一系列軍事聯繫機制。

‧習近平提出「五個共同」:中美要共同樹立正確認知、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共同推進互利合作、共同承擔大國責任、共同促進人文交流。

中美學界不少人認為,從現在到美國大選結束,中美兩國關係正在進入「垃圾時間」。(資料圖片)

撰文 : 潘攀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