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張家朗「決三劍」 高科技可解決?

知‧析趨勢

發布時間: 2024/07/31

分享:

分享:

香港連鎖室內遊樂場的「掟彩虹」遊戲,去年曾引起熱話,有顧客質疑職員判斷代幣是否砸界標準主觀。不只這些小遊戲,職業體育競技縱使高科技得多,裁判制度在相當程度上仍擺脫不了人為因素,往往亦引發爭議。

昨日本港時間凌晨舉行的巴黎奧運男子個人花劍金牌戰,「劍神」張家朗與意大利對手馬基(Filippo Macchi),在最後階段打成14平手,分勝負的「決一劍」因裁判判決變成「決三劍」,張家朗展示極強心理質素,穩定打出3次「最後一擊」,終衛冕成功,惟本港和意大利輿論都不滿意裁判表現。

科技絕非萬能,但人很多時候似乎不比科技可靠。人工智能(AI)發展一日千里,正在全方位改變我們生活的路上,體育運動的裁判制度看來亦大有提升空間,盡可能減低人為因素對裁決影響。

花劍比賽講主動權,雙方同時刺中,要判斷誰先發動進攻或防守還擊,誰才有主動權並得分,而動作稍為停頓也可能會被判失去主動權。這使得花劍比賽沒有重劍較量直觀,我們這些門外漢,以至相信有不少現場觀眾都常看得一頭霧水,並增加了裁判獲得外界理解判決的難度。

競速比賽科技 可減判決爭議

與其爭論今次裁判是否足夠果斷正確,還不如從系統的角度檢視制度是否有改善空間。

何謂主動被動?兩位劍手的燈同時亮起,無疑都會認為自己才是主動一方,並本能地提前發出得分叫喊和揮拳慶祝,否則就等於向裁判表示自己認輸了。

對受過專業訓練的裁判來說,判斷誰有主動權,要綜合考慮亮燈一劍刺出前劍手一連串的動作,包括上前還是後退、有否拍打對方的劍(防守還擊)、動作有否停頓等等。這在一般賽事也許問題不大,但在兩位世界頂級劍手迅雷不及掩耳的反應前,裁判的壓力和挑戰就一點都不小。

奧運會等高級劍擊比賽為此設了一道保險:視像裁判。當主裁判不確定時,可以走到視像裁判的位置翻看慢鏡重播,並尋求視像裁判意見,而最終決定權還是在主裁判手上。

今次主裁判連續兩次都未能決定誰有主動權,判定兩人同時出手,該輪無效,於是決一劍變成了決三劍。

這就回到了人為因素。是裁判本身尺度準則?是比賽太重要,抑或現場教練施壓導致裁判猶疑?是裁判和場上劍手分別來自的國家和地區的關係?還是劍手動作實在太快,讓場上現有的攝錄系統都捕捉不到誰應有主動權?

這幾種情景,其實都可以透過在制度中引入更先進的科技來解決。

奧運游泳、徑賽、單車等競速比賽,計時精準程度起碼都達到小數點後兩個位(百分之一秒),必要時甚至是小數點後3個位(千分之一秒),這種計時和高速攝影技術如果融入劍擊比賽,是否可以減低判決爭議的機會?

AI分析大量參數 助人類決策

AI擅長快速分析大量參數,可以有效協助人類決策。初創企業Allez Go近年已開發出系統,運用AI實時分析劍手動作,判斷誰有主動權,並在屏幕比分旁邊配上箭頭顯示。這種技術一旦成熟運用,不但能幫助裁判,還有助觀眾欣賞賽事。

今屆奧運體操、跳水等項目,也運用了多機位攝像系統配合AI,向觀眾展示運動員剛完成動作的不同階段細節,這種技術是否也應該用於劍擊?

事實上,AI技術早已在不少體育競技的裁判制度或轉播中出現。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的「鷹眼」,高爾夫球、棒球的擊球追蹤技術,都是大家看得見的體育應用AI例子。一般觀眾較難看見的訓練領域,AI應用更是從團隊運動的戰術分析,到為個別運動員量身定制針對性訓練方案,比比皆是。

當然,把先進科技融入裁判系統,整個制度的設計亦須同步提升,否則可能反而引發更多爭議。

足球引入視像助理裁判系統(VAR)以來風波不斷,試過嚴重打亂比賽節奏,也試過攝像系統未能拍到場上關鍵信息而誤判,又或出現卡塔爾世界盃日本對西班牙一戰,球從正上方角度尚有幾毫米在底綫以內,因此後續入球有效,有違大眾憑常識判斷的裁決,被嘲「高科技毁了足球」。這其實都不是科技本身的問題,而是制度設計不周所致。

冷門賽事直播 或可實時「解畫」

體育用得上AI的範疇,還有評述。不少相對冷門的項目大家未必熟悉規則,而目前電視台在網絡特別頻道轉播的奧運賽事,不少只有現場聲音而沒有評述。遇上射箭金牌戰決勝一箭砸界、裁判判決逆轉觀眾以為的賽果這些情況,AI如果能實時解釋賽例,實在是太有用了。

---------------------------------

【知識庫】「決三劍」有何風波?

奧運男子花劍決賽,張家朗追平14:14,需以「決一劍」定勝負,張家朗埋身一刺與意大利選手馬基同時刺中對手,中華台北裁判黃皓志與視像裁判翻看比賽片段後,判定得分無效重新作賽。

張家朗與馬基第二次同時出手刺中對方,黃皓志再次判定無效。

第三次重賽中,張家朗又一次互相刺中對方,黃皓志再次觀看比賽片段後,判定張家朗得分,張家朗以15:14奪冠。

意大利劍擊聯盟賽後向國際劍聯及國際奧委會提出抗議,指裁決不可接受,裁判黃皓志成「箭靶」。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