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搞活經濟關鍵 在內不在外
發布時間: 2024/09/24
從古到今的經驗證明,把自身國家經濟搞好,才是良性發展的基礎;如過分關注外力的影響,卻輕視內在經濟情況,反令內部矛盾增加,其負面影響恐怕會比外力的影響嚴重得多。
美國降息 等於中國博弈勝利?
近來社會上有一種流傳頗廣的觀點,就是本輪美國的加息周期是為了收割中國,中國刺破地產泡沫、打壓科網平台等收縮性措施,都是為了對抗美國收割付出的代價,現在終於等到美國降息,等於美國收割未成,是中國金融博弈的勝利。
這種觀點實際是把外界因素看得重於內部因素,首先等於將中國近年經濟不景氣的責任推給了美國,認為是美國的各種算計,導致了中國經濟的壓力大增;其次是又把美國決策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誇大了。
實際上,美聯儲局的決策從來都是從美國國內的經濟狀況出發,大眾熟悉的所謂美元潮汐收割世界的作用,只是其國內決策外溢全世界所產生的效果,屬於「摟草打兔子」,本意是「摟草」,即解決國內經濟問題,不過「摟草」的時候正好碰見個兔子(可以收割的物件),於是就在解決國內問題的同時順便收割一下。
美聯儲局不可能把這個順序倒過來,把收割某個物件放在處理國內經濟問題前面,那樣就是本末倒置,分分鐘會陷入賠了夫人又折兵,國內經濟沒搞好、收割也未必有結果的尷尬境地。
雖然中國已經被美方定義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全方位挑戰,甚至比冷戰時期的挑戰更大」(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上周三在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上言論),但是國內經濟優先於中美關係這條規律仍然適用。
就以美國本輪加息周期為例,美聯儲局從始至終都強調要根據數據行事,美聯儲局開始加息的時候(2022年3月),美國的通脹已經連續數月企於7%以上,是近四十年最高的通脹水平,聯儲局可以不加息嗎?
過分關注中美息差 實捉錯用神
當然,不能否認,美國加息客觀上會增加美元資產的吸引力,不過筆者在9月初在本欄的文章《中國經濟好轉要靠美元減息?》裏已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就是真正決定資產吸引力的,是總資產回報和總風險的對比,息差只是資產回報的一個部分,更重要的是強勁經濟增長帶來資產回報。如果強勁經濟增長帶來的資產回報遠高於息差,那麼,息差的增加就不會對資金流向有多大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講,過分關注息差對資金流向的影響,甚至將息差的影響放到了對經濟增長的關切之上,實際上是捉錯了用神。
理論上,只要能夠保持經濟的強勁增長,其實毋須擔心資金的外流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中國經濟能夠恢復強勁增長,資金根本不會外流;那些因為擔心資金外流而採取的收縮性措施,客觀上打擊了經濟增長,降低了資產回報,反而造成或者加劇了資金外流,效果適得其反。
從中立角度觀察,中國的崛起確實改變了世界格局,各國的利益正在重組,過去穩居全球利益鏈頂端的美西方國家因為利益受影響,試圖打擊、限制中國完全正常。因此,既不應幻想說幾句好話,美西方就會偃旗息鼓、重新與中國友好,也不應過分誇大其影響、跟着對方的指揮棒轉、影響自己前進的步伐。
最近美聯儲局又說通脹風險已經受控,因而將利率大幅調降了50個基點。表面上最近美國披露的通脹數據確實較高峰期大幅下降,不過草根調查顯示,美國民眾生活中面對的各種成本,例如食品、住房、服務等,全都比以前大幅上漲,美國的通脹並沒有放緩的感覺,官方數據與民眾體感完全不一致。不過,考慮到美國高企的國債規模,超過萬億美元的國債利息,美國銀行因為加息、國債跌價所蒙受的巨大損失,以及正在放緩的就業市場,美聯儲局也有不得不減息的理由。
所以,美國減息是從國內經濟狀況出發,與中國因素沒有多大關係。
美國減息後,中國尚未跟隨減息,市場上又有一個新的說法:中國不應忙着刺激經濟,要考慮到美國減息過程可能出現反覆,要為未來留下足夠的政策空間。
美國減息過程有沒有可能出現反覆呢?當然有可能,因為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國內減稅、降息、對外國產品加稅的經濟路綫,勢必推升通脹;一旦他當選下屆總統,通脹升溫的可能性不小,通脹升溫可能迫使美聯儲局又要減息變加息、扭轉減息方向,所以這個可能性不僅存在,而且成為現實的機會還不小。
但是,這是否就意味着中國必須為了美聯儲局的可能變化,而需要保留政策空間、減弱刺激經濟的力度呢?當然不應該。
過去幾年的經驗證明,保守的刺激政策對於經濟恢復產生的效果相當短暫,刺激效果過去後經濟和市場主體的信心反而會承受更大壓力,風險擴散、內部矛盾增加,既浪費了資源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不考慮留有餘地,大膽推出足夠力度的刺激政策,經濟和市場主體信心迅速恢復,市場活躍、經濟基礎穩健,反而會因經濟的改善而有更多的政策空間。
內房供應過剩 中央兩招可化解
以拖累中國經濟最嚴重的房地產為例,內房供應過剩已經是公認的事實,如何解決過剩也有共識,就是收購內房庫存轉為保障房,但政府收購政策推出至今執行的速度很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央行提供的資金有限;二是目前保障房的租金不足以覆蓋利息,地方政府不積極。
央行本身有無限的子彈,增加收購資金並不難;保障房的租金不足以覆蓋貸款利息也好處理,中央財政貼息就可以解決。可是目前的情況,就是因為這兩個不難解決的技術問題,拖住了政府決策的實施進度,令到經濟遲遲無法好轉,豈非抓了芝麻丟了西瓜?
---------------------------------
【知識庫】內地近期經濟數據如何?
•今年首8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下跌2.6%;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4萬億元,按年增長1.5%。
•廣義貨幣供應(M2)按年增長6.3%;狹義貨幣供應(M1)按年跌7.3%,創有紀錄以來最大跌幅。
•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增長4.5%,增速為5個月低位。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1%,按月下降0.01%。
•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比7月略升0.1個百分點。
▲ 人民銀行有無限子彈,增加收購內房庫存資金並不難;保障房租金不足以覆蓋貸款利息,中央只要貼息就可解決。(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行政總裁
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香港四川社團總會副會長
欄名 : 知‧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