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改革科創體制 三招催谷實效

知‧析趨勢

發布時間: 2024/09/25

分享:

分享: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於7月18日圓滿閉幕,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適逢特首正在密鑼緊鼓地籌備2024年施政報告,《決定》有助特首更充分理解國家改革發展所需,以更好地制定香港來年的政策及計劃相應的行動。

由於內地與香港官方書寫習慣(例如用詞)不完全相同,港人要清晰理解《決定》的條文並不容易。例如《決定》中,「制度」、「體制」、「機制」、「體系」等詞語頻頻出現,它們分別在文件出現了187、242、81、151次。但這些詞語該如何理解呢?要明確地配合國家改革發展方向,認識清楚這些詞的概念有根本的需要。

有網上知識解釋道:「制度」(Institution)是國家機關、企業單位等組織內各持份者共同遵守認同的辦事準則;「體制」(System)是有關組織形式的制度,一般是限於上下之間有層級關係的國家機關、企業單位;「機制」(Mechanism)是指社會或自然現象的內在組織和運行的變化規律;「體系」泛指一定範圍內或同類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繫組合而成的整體,即是不同系統組成的系統(System of Systems)。

創科生態鏈機制 須縮小鴻溝

《決定》提出「健全新型舉國『體制』」,任務包括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這一系列的工作聚焦加強、完善不同組織的運作。另外,《決定》亦提出「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任務包括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的定位和布局,以及推進科技創新中央與地方協同;目標是使內在組織的運行更暢順、更高效。

這些例子分別集中在科創「體制」及「制度」改革。自「十三五」規劃以來,中央政府大力推動不同高新產業的發展(例如金融科技、互聯網+、數碼經濟、科創等)。時移勢易,實踐多年之後,全球經濟發生莫大改變,此刻《決定》強調回顧及評估國家不同產業發展的階段性成果有其必要,所以三中全會提出改革科創體制制度的確甚具策略性,助力促進國家的持續經濟增長。

然而,香港要落實《決定》的建議,進行科創改革,筆者認為政府必須針對以下三方面出招,設法縮小創科生態鏈(即「產、學、研」)各界機制之間的鴻溝。

首先,「產」與「學」界存在不協調,學術界主要負責培育科創人才,但產業與教育機制未能妥善配合,導致專業人才未能滿足工商業需求。二是「學」與「研」的不相稱,「研」是大學的任務,專責創新發明,但學界培育的科技人員往往不足以滿足科研中試和開發的需求。三是「產」與「研」之間的不接軌,科學家(大學教授)主力基礎研究,多數希望多發表論文,把發明公諸同好,研究過程中精益求精不惜代價;這做法與產業界背道而馳,他們在商言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所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政府須統籌各類科技創新平台建設,鼓勵和規範發展新型研發機構,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引領作用,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

市場主導 科研落地需時較長

《決定》第7部分第27條提及香港,並強調特區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這措施對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非常關鍵。然而,落實跨境措施絕非易事,因為上述的「產、學、研」問題結合內地與特區政府(G2G)的體制差異,導致跨境「科技轉化」(Technology Transfer)難上加難。

內地產業政策主要是由上至下(Top Down),中央主導;而香港則是由下至上(Bottom Up),市場主導。譬如,近年「低空經濟」是國際產業發展的焦點,內地各省市政府紛紛大張旗鼓,以「基建先行」戰略,投資低空交通設施,積極推動此產業;而香港則一貫的積極不干預戰略,主張以「市場拉動」。且看關注香港「低空經濟」發展組織經常引用的深圳萬象天地的無人機送飲品項目,用戶可通過位處湖邊的戶外自動販賣機下定單,無人機便會從附近的商店空運商品到販賣機。深圳南山區政府大力支持在戶外設店,空中送遞服務看來非常方便,甚得香港組織讚許,並建議港府仿效,以類似項目先行先試,推動「低空經濟」。然而,香港政府選擇先找業界參與,確保項目的經濟可行性,再考慮是否進一步投資,但不少業界回應常問:「香港營商成本比內地昂貴,那麽要賣多少杯飲品才能回本呢?」由此可見政府的周詳考慮需時,香港推動科研落地所需的時間亦因此會較長。這現象並非單一,香港在推動「氫能」、「低軌衛星」經濟也出現類似情況,宜設法改善。

---------------------------------

【知識庫】何謂「科技轉化」?

•科技轉化(Technology Transfer,或稱科技成果轉化)是指將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成果應用於實際生產和生活中,從而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過程。

•這個過程通常涉及多個階段,包括技術開發、產品設計、試驗生產、批量生產和市場推廣等。

•跨境科技轉化是指將一地的科技成果應用於另一地方的過程,例如粵港之間的科技成果轉化已變得更加便利。

香港要進行科創改革,筆者認為政府必須設法縮小創科生態鏈各界機制之間的鴻溝。(資料圖片)

撰文 : 黃錦輝 立法會議員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

欄名 : 知‧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