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中美溝通趨頻繁 經濟互惠漸共識
發布時間: 2024/10/03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高層互動日漸頻繁。
當地時間上周五(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紐約聯合國大會期間,應約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9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何立峰在京會見來華出席中美經濟工作組第五次會議的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尚博一行;9月14至15日,第18次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在北京舉行;9月6日,王毅應約在北京會見了來華參加中美「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工作組」第二次會議的美國總統氣候特使波德斯塔(John Podesta)……
美選戰激烈 惟未進「垃圾時間」
人們注意到,美國依然在暗中支持「台獨」、在經貿領域為中國設置障礙,但雙方的溝通互動在增加。那麼,中美之間的頻繁溝通互動意味着甚麼?特別是在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一個多月時,人們普遍關心中美關係會走向何方。
對於中美高層之間近期的頻繁互動,有人認為沒有必要特別關注,理由是拜登(Joe Biden)政府將於明年1月卸任,現在已進入「垃圾時間」(指領導人在任期的最後階段;詳見「知識庫」),拜登政府的官員說話不會作數。
用「垃圾時間」定義「拜登政府最後時光」,實在有失偏頗。首先,美國對外政策取向,並非總統一個人說了算,參眾兩院的話語權也很大;其次,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對華認知及政策上高度一致,無論是民主黨的賀錦麗(Kamala Harris)或是共和黨的特朗普(Donald Trump)當選總統,對華政策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手法不同而已。
路透社近日發布的民調結果顯示,賀錦麗獲得約46.6%登記選民的支持,領先特朗普6個百分點。人們也注意到,賀錦麗最近發表對華強硬的言論。有人擔憂她當選的話,中美關係將會走低。
其實,不必過於擔憂。賀錦麗並無多少外交經驗,她若當選,依然會延續民主黨的對華政策,她最近表現對華強硬,無非是與特朗普「搶選票」。在美國現在的政治氣候下,對華強硬屬於「政治站位」,特別是在「鐵鏽地帶」(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美國輿論長期渲染「中國人搶走了美國工人的就業崗位」,賀錦麗的這點競選技巧不難識別。
當然,若特朗普當選,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大概率會調整。即便如此,中美之間仍需保持溝通,為未來處理棘手問題做好準備。
中美溝通3作用 利雙方覓合作
在美國政府即將換屆之時,美國學界和戰略界又出現了一波對華戰略的討論,焦點是「美國到底想要甚麼?」有人主張「管理」(manage)對華戰略競爭,有人則主張「贏得」(winning)對華競爭,但甚麼結果才算「贏得」呢?有人認為,讓中國無法將自身意志強加於美國及其盟友,就是「贏得」;有人認為,中國必須接受美國主導的國際規則,就是「贏得」;有的人認為,徹底改變中國,就是「贏得」。
這些觀點都是以「美國視角」,看待中美關係得出的結論。「校正」中美關係,不能僅以「美國視角」觀察問題,還須有「中國視角」,中美溝通可以起到3大作用:
第一,樹立正確認知。王毅在9月27日會見布林肯時,毫不客氣地說:「美方不能總是以『兩副面孔』對華,一邊肆無忌憚圍堵打壓中國,一邊若無其事同中國對話合作。」王毅還批評美國,不能動輒「從實力地位出發」,我行我素,任性妄為,把以前的錯誤當成繼續犯錯的藉口。這些話一針見血,直指要害。面對面的溝通,就是有「重槌擊鼓」的作用,讓美方正確看待中國,也反思自己的傲慢無禮,從而學會平等相待。
第二,管控分歧。上周三(9月25日),中國向太平洋海域成功發射了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後,美國出人意料地沒有反對和炒作此事,五角大樓發言人表示,美國軍方事先已收到中國方面關於這次導彈發射的通知,並表示這能夠有效避免誤解或誤判。中方有理有節,體現出外柔內剛;美方收到通知,感覺受到「尊重」。由此可見,中美溝通可以避免「擦槍走火」。
第三,尋求合作。雖然中美在南海、台海的衝突風險不斷,但在氣候、禁毒等「柔性領域」的合作空間很大,即便是今後中美關係緊張到極限,這些領域的合作還是可以繼續開展。因此,高層多一些溝通不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盡管民主共和兩黨都主張「對華強硬」,但無論是賀錦麗還是特朗普當選下屆總統,相信中美關係既不會「從善如登」,也不會「從惡如崩」。
數據顯示,2023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高達6,645億美元,反映出兩國經濟的深度融合。此外,美國在華投資企業超過7萬家,兩國互利合作支撑了美國國內260萬個就業崗位。這些數據說明,盡管美國對華「脫鈎」、「斷鏈」、「去風險」、「產能過剩論」的聲音不斷,但兩國的經貿聯繫是割不斷的,美國要想找到中國這樣的超大市場和製造業基地,不是那麼容易的。
2018年6月至今,美國在經貿、科技等領域對華遏制,給中國造成了一定困難,但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比如美國對產自中國的輸美產品加徵高關稅,導致一方面促使一批中國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地區和墨西哥,規避高關稅後,繼續把產品賣給美國;另一方面高關稅導致美國在華企業利益受損,美國打了個「回力鏢」。
兩國經貿割不斷 對話解分歧
在美國,也有人反思對華政策給自己帶來的不利影響,主張在經貿領域加強對華合作。中美經濟工作組於去年9月成立,一年間已舉行了5次工作會議,由此可見,雙方都非常重視溝通,期望透過溝通化解分歧、形成共識。
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不僅事關中美,也影響世界。對於香港來說,中美高層溝通互動頻繁是好事,有利於拓展國際空間、服務國家大局、把握發展機遇。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多次指出,今日之中國已非昨日之中國,今日之世界亦非昨日之世界。香港要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在變局中打開香港發展的新天地。
從中美高層近來的頻繁互動,可看到中美關係的「變」與「不變」,於「變」中尋找先機,於「不變」中增強定力,香港就能揚長避短,走出避險、克難、促興的好路子。
---------------------------------
【知識庫】何謂「垃圾時間」?
•「垃圾時間」(Garbage time)常用於體育賽事,指比賽接近結束時,由於一方已取得對手無法超越的領先優勢,勝負結果已基本確定,剩餘的比賽時間稱為垃圾時間。
•這段時間內,教練通常會讓後補球員上場,以便讓他們獲得比賽經驗,同時讓主力球員休息。
•在政治層面,「垃圾時間」可用來形容一個政府或領導人在任期的最後階段,當其影響力和決策能力大幅減弱的時期。
•這時期領導人可能會因即將卸任,失去推動重大政策或改革動力,並可能會面臨更多的政治挑戰和反對聲音。
▲ 中美高層互動日漸頻繁,包括上周五外長王毅(右)應約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左)。(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屠海鳴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
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
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
客座教授
欄名 : 知‧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