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AI融入學習工作 省時增效四部曲

知‧析趨勢

發布時間: 2024/10/04

分享:

分享:

自2022年年底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推出ChatGPT聊天機器人後,曾經高不可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科技,便進入尋常百姓家。

如果說2023年是AI元年,踏入2024年AI已經全面融入生活。當我們進入隨便「圈一圈」圖片,或輸入問題AI便馬上可以提供答案的年代,很多人對學習感到迷惘,甚至懷疑純屬浪費時間。最近便常聽到有人感嘆說:「有了AI,我們還需要學習嗎?」

親身探索經驗 不能被取代

回想一下,AI並非「無端端」出現,近幾年大數據、物聯網(IoT)、5G、機器學習和生物技術等新興技術持續出現,只是論對公眾影響力還是以AI最大。其實回顧歷史,每次技術革新都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將舊有的工作模式推向歷史舞台。在時代洪流之下,現今最重要是如何善用AI工具,令打工仔學習和工作更有效率和質素。

我習慣每隔一段時間就檢討自己吸納資訊的方式,自ChatGPT面世後,去年已開始利用AI來協助做筆記。事隔不足一年,AI發展速度驚人,能夠以更多不同方式來吸納和處理信息,進一步改變了「學習」和「時間」的慣性關係,令我們可以更短時間取得更大學習成果。

大型語言模型的功能強大,無論是工作上寫報告或者堂上交功課,都可以用AI「一鍵輸入」撰寫完成,但用過AI的人都知道,這篇「答案」內容大概只會是一篇範本,別說老師或老闆很容易發現這是AI功課,我們也不能從中學到甚麼。

我們的確可以利用AI「一步到位」得到答案,然而AI不能取代親身探索的經驗,讀一本好書、聽一首好歌、看一套好戲、甚至是與同學一齊做功課時「撞板」經驗,所帶來的感悟或回憶都不是AI可以賦予的。舉例來說,出外旅遊時想找一間好餐廳,AI會幫忙篩選評論,從中選出最高評價作出推薦,但用家還是要親身品嘗,才可確認食物是否好吃,而且其他因素如花費的交通時間,侍應的態度或餐廳的周圍環境,都可能會影響到每個人對餐廳和食物的感覺。

壓縮學習時間 非毋須學習

與其說有AI便不用學習,不如說AI壓縮了學習時間,以及讓人們有更多學習媒介來吸收和體驗知識。

現今Google已能支援AI智能手機作「圈選搜尋」,用戶不再需要以文字進行搜索,只需簡單拍照便可直接取得事物的所有信息;AI更可以將文字與圖像/影像/音樂等互換,再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成為更容易理解的內容,還可以與用戶互動。

這也令人回想起十年前的Google Glass,當年市場對此可謂期望甚大,然而因科技未能配合及其他原因而被視為失敗作品。隨着AI的出現,今年已見到不少公司推出AI智能眼鏡,由AR熒幕、心率監測、即時繙譯、錄影等等,以應對玩樂、工作或生活需要,功能可謂應有盡有,而Google Glass作為智能眼鏡的鼻祖,極可能會在「進化」後重回市場。

配合着AI科技急速發展,可以想像會有更多AI工具來幫助我們學習,我推薦使用「CODA」筆記製作法-Collect(收集)、Organise(組織)、Distill(過濾)和Action(行動),具體步驟如下:

Collect(收集):經由不同設備(瀏覽器、相機、截圖)收集資訊,並將所有內容存儲於同一平台。

Organise(組織):使用AI工具,將資訊按主題、重要性和項目日期,進行分組、分類和優先處理。

Distill(過濾):總結關鍵重點,刪除不必要部分,確立需保留資訊。

Action(行動):建立可以操作的步驟、任務或學習計劃。

AI令學習更有效率 更有趣

以上這四部曲在AI或者ChatGPT時代,變得尤其重要,因為我們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更全面地捕捉和收集(C)更多不同媒體的數據,並壓縮了組織(O)和過濾(D)的時間,將行動(A)的速度大大加快(詳見附表)。

常有人感歎想學的太多,時間卻太少,AI正好幫人們大大縮短了學習時間。在不同AI工具的配合下,學習不再只限於文字課本,形式亦不僅限於口耳相傳,比起傳統的上課,學習效率要高得多,過程亦會更為有趣,除了仍在學校的同學外,對於職場人士和抱着終身學習理念的人來說,AI的出現,絕對令學習更有效率,也更有趣及精采。

不擅作畫的人士,現可輕易透過AI生成插圖來闡釋文章的思路和反思,並將故事視覺化,加深理解。(圖片由作者提供)

撰文 : 黃岳永 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

欄名 : 知‧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