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港經貿辦利美企 勿把香港當棋子

知‧析趨勢

發布時間: 2024/10/05

分享:

分享:

美國國會眾議院在早前長達一星期的「中國周」(編按:指復會後首周,有最少25項直接或間接與中國有關法案討論及表決)內,通過了20多項內容涉及中國的法案,從無人機、電動車電池製造、生物技術公司到外國人購買美國農地等多個領域也有。

推一籃子涉華法案 強硬打壓

法案以一籃子形式提出,快速推進並獲三分之二多數票通過。雖然共涉及25項法案獲得通過,但未來仍有變數。鑑於所涉及問題的複雜性、美國國內面對的緊急問題以及國外的衝突,國會必須考慮如何在餘下的有限立法時間內予以審議。

然而,這並沒有減低美國推動這些法案的政治動機,並藉此對中國發出強硬的信息,同時轉移大眾對其他更重要問題的關注度。

某程度上,強調強硬立場反映了對國家競爭力的擔憂。中國崛起的說法放大了美國經濟衰退和全球影響力减弱的擔憂,導致有些人士要求採取保護主義政策,而這些政策與經濟增長,卻與國際和諧所必需的自由貿易原則背道而馳。

有多年歷史的美籍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對「中國周」表示深切關注,擔心這可能會加劇對華裔美國人的種族定性和敵意,而非專注於國內的迫切問題。

他們特別強烈譴責當中兩項法案的通過,其中一項是重啟過去具有爭議性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該計劃曾助長排外主義,並傷害了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AAPI)社區;另一項法案是把農業部長納入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

兩項法案都被認為是變相把有關移民有害論的說法合法化,幾個主要的亞裔美國民權組織也公開表達了擔憂。

盡管有說法將中國描繪成一個強大的對手,但大眾必須認識到,中國一直在尋求與美國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中國致力於透過貿易夥伴關係、文化交流和外交討論來應對氣候變遷和公共衞生等全球挑戰。這些舉措反映了合作的真誠意願,也凸顯了華盛頓有必要對中美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

距離美國總統大選僅剩一個月,兩黨議員紛紛加強言論攻勢,把中國崛起說成是對美國經濟和地緣政治利益的直接威脅。此外,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與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於電視辯論中,針對海地移民發表不實和反移民言論,顯示出更廣泛的仇外心理和錯誤資訊模式,正在造成移民社區內的恐懼和分裂氣氛。

美選戰拉票 描繪中國成對手

這項信息吸引了各個層面的美國民眾,包括對金融不平等、高犯罪率、社會分裂和錯誤資訊等感到愈來愈焦慮,也造成了普遍的脆弱性和不信任感。因此,把中國描繪成一個對手,在政治上或許是有效的策略,亦可激發選民的支持。

擬議中的《香港經貿辦認證法案》,可見美國如何在其更廣泛的對華戰略中,利用香港作為象徵性的棋子。該項法案要求行政部門在法案生效30天內,認證包括設於華盛頓、紐約和三藩市的3個香港經貿辦,是否得以延續目前享有的特權與豁免。若美國政府認證香港經貿辦不應再繼續享有外交待遇,辦事處需在180天內停止運作。

逾30年來,香港經貿辦在促進貿易和投資、聯繫美國企業與香港的商機,以及支援有意在香港投資的美國公司方面,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07年,筆者有幸隨時任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率領的代表團訪問華盛頓,並與美國政治領袖和智庫組織進行接觸。

當時在經貿辦的大力支持下,代表團的工作事半功倍,促成了富有成果和影響力的會面。然而,目前普遍存在抨擊中國的趨勢,意味着許多人由於擔心潛在影響,或許不願意與中國相關機構進行對話或會面。當前出於政治動機的策略,損害了美國在香港的利益和企業,使外交關係緊張,製造了不確定性,並限制了文化交流。

強大領導力 在於建夥伴關係

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從細微的角度來認識中美關係的複雜性。透過促進建設性的對話和相互理解,大眾可以邁向一個優先考慮合作而不是衝突的未來,最終令所有公民和全球社會得益。

在應對這些挑戰時,大家應該記住,強大的領導力並不在於妖魔化對手,而在於建立夥伴關係,一起應對共同的挑戰,確保大家可以迎接一個更加穩定和繁榮的世界。

...................

【知識庫】甚麼是「香港經貿辦認證法案」

•美國眾議院於今年9月10日以413贊成、3票反對,通過《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

•法案要求行政部門在法案生效30天內,認證包括華盛頓、紐約和三藩市的3個香港經貿辦,是否得以延長目前享有的特權、例外與豁免。

•若美國政府認證這3個香港經貿辦不應再繼續享有這些外交代遇,香港經貿辦將在180天內停止運作。

•若美國政府認為香港經貿辦繼續享有這些外交權利,香港經貿辦將得以延長1年的運作,或直到下一次進行評估的時間。

•法案送交參議院,等待審議和表決。

美國眾議院通過一籃子涉及中國的法案,作者認為此舉屬對中國發出強硬的信息,同時轉移大眾對其他更重要問題的關注度。(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陳智思 前行政會議召集人

欄名 : 知‧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