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數字化管理空域 開闢「低空天路」
發布時間: 2024/10/05
科技發展,顛覆傳統的出行模式。低空經濟將傳統的二維交通擴展至三維立體的低空空域,出行模式由地面的車輛延伸至空中的士。
在看不到又捉不到的低空空域,如何管控多種類、高密度、高頻次的飛空器在低空空域中有序飛行,關鍵要素在於仿效地面道路管理系統,開闢空中版的道路--「低空數字天路」,依託「數字低空」,以全數字化的低空交通管理系統,支撑低空空域大規模飛行。
建立低空空域系統 保障安全
低空飛行有別於傳統航空模式,亦與傳統交通基礎設施大不相同。隨着低空空域逐步開放,以「先進空中運輸系統」(Advanced Air Mobility,簡稱AAM)的應用場景的活動逐漸增多,低空飛行器數量亦日益俱增。
在虛無縹緲的低空空域上,如何將地面道路幻化為天路,再重新塑造一套低空空域交通管理秩序和標準,並與現有航空交通管理系統對接並進行數據交換,是低空空域大容量且安全運行的核心。建立及統一低空空域的智慧融合基礎設施,開拓「低空天路」,串連低空空域的天路網,是保障低空安全有序運行的重中之重。
打造「低空天路」,須依托「數字低空」。「數字低空」建基於通信、感知、雷達、信息及數據等技術,通過數字化,將低空空域化成可計算的網格空域,並將飛行航空器信息數字化,將低空空域編織成智能網,從而確立運行規則及標準,以數字化、智能化去管控低空飛行的航空載具。
基建先行的概念,同樣適用於發展低空經濟。拓展低空天路,等於將交通運輸網絡由地面向低空空域延伸。如同地面的道路系統,須設置相應的軟硬基建系統及配套設施,大致上可歸納為「軟基建」和「硬基建」。「硬基建」即涉及物理基礎設施,包括通用機場、飛行器起降設施、能源及維修站、數據採集站、通訊、導航、監視等基礎運營設施。「軟基建」則涉及信息基礎設施,包括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無綫電流動通訊網絡系統、智能低空交通管理系統、數據交換平台、低空飛行管理系統、網絡安全配套及低空保障體系等。
深圳「低空大腦」 滙集全市數據
堅實的基建設施,是低空經濟騰飛的基石。深圳已開發被稱為「低空大腦」的智能融合低空系統SILAS(Smart Integrated Lower Airspace System),突破傳統網格化空域計算瓶頸,滙集深圳全市空域的全因素數據,構建全數字化的低空管理系統。英國亦打造了全球第一條長達265公里的無人機空中走廊「Project Skyway」,沿途部署多個控制塔的傳感器,構建連結航空器與管理中心的智聯感知網絡。
綜觀全球,世界各地爭相競逐發展低空經濟,低空經濟已初具規模,但仍未能支撑大規模應用及商業化發展,痛點在於基建設施滯後,未能突破關鍵技術痛點,形成低空智慧資訊基礎設施的技術架構體系。
天路網是低空經濟的大動脈,特區政府應加快布局,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攜手合作,盡早部署低空軟硬基礎設施,築牢低空數字底座,架設「低空天路」,令本港低空經濟在「天軌」上振翅高飛。
▲ 打造「低空天路」須建基於通訊、雷達、信息及數據等技術。圖為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試驗無人機。(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陳紹雄 立法會議員
欄名 : 知‧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