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黎以衝突續加劇 伊朗謀絕地反擊?

知‧析趨勢

發布時間: 2024/10/07

分享:

分享:

自今年9月下旬起,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急劇升級。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兩宗爆炸案,先是傳呼機爆炸,緊接着是對講機爆炸。這兩場悲劇造成了約40人死亡,數千人受傷,激起了黎巴嫩民眾的強烈憤慨,並促使真主黨(Hezbollah)對以色列採取報復行動。

以色列的反擊進一步加劇了衝突,至今已有接近700人在黎巴嫩喪生,逾萬人受傷。這些事態的發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真主黨領袖被殺 黎政府未表態

在黎巴嫩衝突中,以色列的目標是境內的真主黨武裝組織。特別是9月28日,以色列發動針對性襲擊,殺死了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Hassan Nasrallah),削弱了真主黨的領導層。過去一個月中,真主黨多位高層成員接連遭到暗殺,最高領導層全軍覆沒。這場衝突應被視為以色列與真主黨之間的對抗,而非直接涉及黎巴嫩政府。即便納斯魯拉被殺,黎巴嫩官方從未公開宣布軍事報復,而是真主黨自身發聲。這一現象可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

在1990年初,黎巴嫩經歷長時間內戰後,各派別達成和解,並建立了新的黎巴嫩政府。大部分軍閥及武裝組織同意放下武器,實現國家統一,但真主黨例外。

真主黨聲稱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活動頻繁,要求保留武裝力量以驅逐以色列勢力。經過數年鬥爭,真主黨迫使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納斯魯拉因此贏得真主黨內廣泛尊敬。

黎巴嫩政府並未表態支持真主黨的行動,真主黨的支持來自中東地區以伊朗為首的「抵抗之弧」組織,真主黨實質上是伊朗在該地區的「代理人」(Proxy),負責對抗包括以色列在內的對手。事件發生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譴責以色列殺害真主黨領袖,並誓言報復。

隨後,上周二(10月1日)伊朗發射約200枚彈道導彈攻擊以色列,但大多被成功攔截,未造成任何人員傷亡。這顯示即使伊朗意圖支援真主黨,但實際效果有限。回顧過去幾宗事件,進一步揭示伊朗及其支持組織的能力局限。

首先,每當真主黨或哈馬斯(Hamas)領導人被刺殺,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揚言報復,不過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實際效果遠不及預期,造成目標地的傷亡人數顯著低於以色列發起的攻擊。其次,關於武器裝備的有效性,無論是無人機還是導彈,伊朗的技術水平似乎不足以支撑遠程精確打擊。考慮到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距離約為1,800公里,這一技術挑戰尤為關鍵。

現代戰爭技術 伊朗滯後不前

在情報戰方面,以色列顯然佔據優勢。近期針對真主黨高層領導人的精準打擊,反映出色列情報網絡強大。相比之下,伊朗及其盟友的行動顯得相形見絀,這部分歸因於伊朗內部潛在的間諜活動。由於中東地區經濟較差,特別是伊朗工資水平極低,外部勢力(如美國或以色列)通過提供金錢誘惑,容易招募到願意提供情報的「內鬼」。即使伊朗採取頻繁更換指揮所位置等措施以防範滲透,但依然難以完全避免信息洩露的風險。

伊朗在通信技術方面的問題,也反映出其科技發展的滯後。手提電話因內置全球定位系統容易被追蹤,故使用幾十年前的傳呼機作為替代方案,暴露出伊朗在安全通訊手段上的不足。擁有先進技術水平的國家,不難開發出高度機密的點對點安全通訊設備,而非依賴從他國購入過時科技產品。這些迹象表明,伊朗在現代戰爭中所需的技術和情報競爭方面仍面臨挑戰。

傳伊朗核武技術 取顯著進展

由於科技上的局限性,伊朗及其盟友更多依賴傳統且低技術含量的方法進行報復,例如特拉維夫的槍擊事件。不過,伊朗在核技術領域的發展令人擔憂。有傳言稱伊朗在核武器技術上取得顯著進展,引起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的高度警覺。如果伊朗擁有大量核武器,可能會在衝突中處於下風時,考慮使用這些毁滅性武器,這將可能引發全球災難,甚至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國際社會須密切關注中東局勢,共同尋求和平解決方案,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

---------------------------------

【知識庫】黎以伊近期戰火頻仍

•以軍上周六(5日)首次襲擊黎巴嫩北部地區,又向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動多輪空襲。

•黎巴嫩真主黨領袖接班人薩菲丁(Hashem Safieddine)成襲擊目標,自上周五以來失聯。

•以軍稱在黎巴嫩南部地面行動擊斃440名真主黨武裝人員,並摧毁2,000個真主黨目標。

•伊朗上周二(1日)晚上向以色列發射超過180枚導彈,報復以軍近來針對盟友的攻擊。

伊朗上周二向以色列發射彈道導彈,但大多被成功攔截,未造成任何人員傷亡。(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黃錦輝 立法會議員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 副會長

欄名 : 知‧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