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OpenAI到平安鐘 利益如何最大化?

知‧析趨勢

發布時間: 2024/10/18

分享:

分享:

完成新一輪集資的OpenAI,其估值已飈升至1,570億美元(約1.2萬億港元),躋身為史上最大的私人投資之一。

有傳OpenAI正計劃重組核心業務,轉為營利性的「公益機構」(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擺脫非牟利董事會控制。這則新聞也令筆者不期然聯想到,有份創立的「平安鐘」日後發展。

商業+公益 可持續發展模式

港人對於「平安鐘」應該不會感到陌生,長者安居協會於1996年成立,在那個時代,自負盈虧的慈善服務機構是天馬行空的想法,抱着「當一盤生意來做」的企業家思維,認為即使是非牟利機構,也要以收入來支持服務,才可以長久經營及確保服務質素的理念。所以,早於「社會企業」這個概念普及之前,平安鐘就已經將商業模式與公益結合起來,創造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平安鐘值得自豪的,還包括透過科技提供虛擬服務(電話),以及和其他夥伴合作提供實體服務,如社工、義工、救護車和公立醫院等,類似今天的綫上到綫下(O2O)模式。此外,受哈佛商學院「顧客生命周期(Customer Life Cycle)」模型啟發,平安鐘的服務除了「救急」,亦會進行「預防」,圍繞數據收集與分析進行設計,透過追蹤用戶行為來預測潛在風險,在問題發生前進行干預,類似於早期的物聯網(IoT)和大數據應用;還考慮了數據私隱問題,與政府及相關部份多次開會,促成私隱條例的推出。這些概念現在已相當普及,但那個互聯網仍未發展的年代,可謂領先市場。

和許多非牟利組織一樣,發展和增長是平安鐘服務的一大挑戰。由於無法像商業機構那樣發行股票籌集資金,面對日益增長的需求,內部想法亦呈兩極化,有認為「我們已經做得夠多了,不需要與商業機構爭奪資源」;但也有認為「應該轉變模式,釋放資源以應對更大的社會需求」,甚至是認為取消非牟利身份,反而更有利於日後提供公益服務。

即使同樣是「一盤生意」,商業機構與非牟利組織仍然相差甚遠。商業組織透過股票或其他渠道集資,經營也是以股東為中心;即使會實踐企業社會責任,但當面對「社會價值Vs利潤」局面時,優先考慮的永遠是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資金主要來自捐款、政府補貼和基金會的非營利組織,則專注於社會公益的最大化。治理結構通常以使命為導向,着重於創造長期的社會價值,但也缺乏商業實體的效率和競爭力。

平衡利潤社會目標 現治理挑戰

社企和「公益機構」則是試圖融合兩者,冀望同時滿足社會價值和商業目標。然而,無可否認在平衡利潤與社會目標時,會出現治理方面的挑戰,如果將重點轉向利潤最大化,則會有過度商業化的風險(見表)。

如果用OpenAI作為例子,會更為容易明白。簡單而言,傳統非牟利機構組織沒有擁有人或股東,但公益機構則由股東持有,換言之,OpenAI轉型之後,行政總裁奧爾特曼(Sam Altman)可以獲取股份,而其他投資者亦有望取得投資回報。然而,當「賺錢」及向股東交代成為公司任務,OpenAI平衡社會價值和全球人類利益的初衷便很容易被取代;與此同時,作為股東的奧爾特曼還能夠主導董事會方向,股東與管理層兩者之間的制衡機制將被削弱。

值得留意的是,奧爾特曼建議轉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防止敵意收購」,但到底誰有能力收購一間估值達1,570億美元的企業?反而應該留意「創造股東價值」與「有道德、公平地使用AI」的社會價值之間,本身其實有根本性的利益衝突,考慮到AI的影響力,OpenAI若然被權力腐化,後果將遠比一般企業嚴重得多。

商業化服務機構 能否保初心

說回香港的情況,雖然筆者最終轉向了其他範疇,但平安鐘的發展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而長者服務的需求則愈來愈大。根據統計處數字,估計本港2024年65歲或以上的人口超過21%,長者數目逾170萬人,正式步入「超高齡社會」,數字是更持續上升。

隨着人口老化,長者或安老服務已變成一個龐大的市場,不少人或機構都想尋找當中的商機,到底非牟利機構是否能真正擴展規模以滿足龐大的社會需求,而商業化的服務機構又能否保持初心,兩者未來誰會主導市場,相信大家都想知道答案。

撰文 : 黃岳永 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

欄名 : 知‧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