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馬哈蒂爾謀大馬夢 重投華懷抱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8/08/22

分享:

分享:

近日訪華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20日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時,表示馬來西亞支持並願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相信這有利地區發展繁榮。

他並代表馬來西亞政府與中國政府簽署聯合聲明,未來將共同編制中馬兩國《經貿合作五年規劃(2018-2022)》。然而,訪華前他卻對「一帶一路」諸多指摘,不但為中資企業在馬投資前景蒙上陰影,更被國際輿論視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挫敗。

轉軚挺一帶一路 冀為個人建功

為何馬哈蒂爾前後變化會如此大?筆者相信有至少如下幾個原因。

其一,馬哈蒂爾希望有政績。他並非真的要反對「一帶一路」項目,而是由於馬來西亞的眾多「一帶一路」項目都是上一屆政府與中資企業簽訂,項目如做好,是上一屆政府的功勞,若未能做好或出現問題,則成為了馬哈蒂爾的麻煩。

馬哈蒂爾出任總理之後,自然想與中國政府重新談判,尋求將中資企業在馬來西亞的「一帶一路」項目納入自己的政績內,未來項目造成了則成為自己的功勞,做不成或出現問題,則是上一屆政府的失誤。

何況,他訪華前叫囂中止一帶一路項目,應該只是向中國漫天要價的一個招數,希望能夠從中國政府獲得更多好處。因為馬哈蒂爾也有馬來西亞夢(大馬夢),希望馬來西亞能長期繁榮,以及盡快處理高息的外債以及償還貸款。但馬國要實現「大馬夢」,離不開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尤其是與中國的合作。

例如馬來西亞的出口形勢不佳,亟須周邊國家的支撑:如佔馬來西亞總出口量8%的棕櫚油,由於價格近年來一直走低,加上歐盟、印度對其有進口限制,中國又與印尼簽署協議,未來將從印尼購買更多棕櫚油,這對馬來西亞的棕櫚油業而言,將是重要衝擊。

而在金融領域,馬來西亞的金融體系暗藏殺機,該國政府、企業背負着高額債務,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已遠超100%。負債纍纍下,一旦政府無力還債,馬來西亞將步希臘後塵,爆發債務危機。這對要實現「大馬夢」的馬哈蒂爾而言,將成為噩夢。而在債務沉重、經濟仍不振、政治藏有暗湧下,馬來西亞要吸引歐美日投資者前往,可謂困難重重。

圖在華撈利 美日牌卻打不響

因此,馬哈蒂爾若輕易撕毁協議,推翻「一帶一路」項目,這將導致準備前往馬來西亞投資的外國企業心存恐懼,停步不前。馬哈蒂爾只有更加積極在過去的項目、合作如「一帶一路」項目當中,深挖出當中的機遇,以及進一步與中國加强合作,才有助於實現其「大馬夢」。

其二,馬哈蒂爾的美國牌和日本牌暫難奏效。雖然馬來西亞的「政治靠美國、經濟靠中國」格局未變,希望借打美國牌,向中國撈取更多經濟好處,但自馬上台3個多月來,仍未能與美國進行對話,原因無他,美國總統特朗普內政外交纏身,暫時無暇顧及馬來西亞這「小國」。

美國牌暫時打不響,馬哈蒂爾打起了日本的主意,在訪華前曾先後兩次訪問日本,希望通過對日本打中國牌,對中國打日本牌,在中日相爭之下,馬來西亞可以漁翁得利。但馬來西亞想從日本獲得好處比較難,如馬哈蒂爾曾提出希望日本給予馬來西亞低息貸款,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沒有當場答應,畢竟日本企業在海外投資幾十年經驗豐富,不會輕易上鈎,加上日本也比較「挑食」,要有好的項目和好的盈利機會才會投資,但馬國好的投資項目已所剩無幾。加上中日兩國為避免惡性競爭,已開始嘗試進行「第三方市場合作」,共同合作投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項目,馬哈蒂爾的日本牌也打不響了。

錯判形勢 倘遭華反制挫經濟

日美兩國的反應,已給馬哈蒂爾一個警號,馬來西亞如今還想要在經濟大國之間左右逢源,佔盡便宜,相對不易,無論是日本、美國,均已看清馬哈蒂爾的手法。馬哈蒂爾惟有選擇重歸中國「懷抱」。

其三,馬哈蒂爾有些錯判形勢,因中國早已今非昔比。雖然馬想趁中美貿易戰之際渾水摸魚,但料不到中國政府仍有餘力,且擁有不少反制馬來西亞的手段。馬國若真的中止「一帶一路」項目,中國政府會祭出對馬來西亞經濟制裁,乃至停止資金和技術輸出等武器。馬國一直希望通過發展移動互聯網、智慧城市等,以實現經濟發展「彎道超車」,這些技術中國在國際上有領先優勢,且歐美日等不會輕易提供給她,因此很大程度上需依靠中國。

反觀對華而言,馬來西亞只是其中一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中國在相關國家還有不少投資選擇。但對於馬國而言,世界上只有一個經濟發展強勁,對外投資進取的中國,失去了中國的投資乃至遭受中國的經濟制裁,或將重創馬來西亞經濟,不由馬哈蒂爾不屈服。

馬哈蒂爾這一套把戲,其實中國經驗非常豐富。筆者曾指出,要允許和接受「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國民,如中國的國民般聰明,而且模仿能力很強。馬哈蒂爾想要掙取「開門迎客,關門打狗、招進外商,打成內傷」的手法,以及撕毁前任政府所簽的合作協議,這些已是當年中國部分地方政府慣常採用的手法,不誇張而言,這些「套路」,中國部分地方政府才是鼻祖,怎麼會不知道如何應對?

華需走進去走上去 顯互利互惠

平心而論,因為債務沉重,馬哈蒂爾提出要中止個別並非亟需的中國基建項目,以及希望中國投資能夠更多地給馬來西亞帶去技術和就業,而不僅僅是資金,是一個合理的要求,而且也是民心所向。

實際早在馬上任之前,筆者曾前往馬來西亞調研,在和馬國政界、工商界人士交流期間,他們已提出希望中國企業帶來更多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馬來西亞中小企業,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中國民企,尤其是中小企業前往馬來西亞投資,雙方可以優勢互補、進行合作,馬來西亞中小企也可學習中國民企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

另外,馬來西亞特別想引進的是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和創新、創意產業。因為,在互聯網、AR時代,不但創新科技和創意文化發展潛力無限,也已逐步滲透在各行各業,未來有機會改變人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創造長遠商機,成為馬來西亞經濟發展新增長點。

這提醒中國政府,未來推動中資企業到馬來西亞以及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投資,既要「走進去」,讓該國中小企業、民眾受惠,也要「走上去」,給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科技提升和社會進步提供助力。只有如此,才能一方面不用擔心「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繼續打中國的如意算盤,也可彰顯「一帶一路」的互利互惠、能夠給相關國家的民眾帶來實實在在利益的內涵。

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日前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到訪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梁海明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欄名 : 大國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