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中馬新局 京須檢討一帶一路戰略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8/08/24

分享:

分享:

馬來西亞新任總理馬哈蒂爾完成訪華,雖然聯合聲明有提及雙方將繼續推進一帶一路構想,並發展亞太地區的自由貿易;然而,從中、馬高鐵、油氣管道兩大基建合作項目取消,以及馬氏向習近平直接表達對南海情勢關切看來,中國環球戰略、外交工作,確實到了不得不檢討的關口。

而當中,如何調整、落實一帶一路構想,自然成為關鍵中的關鍵。

一帶一路 顛覆英美日主宰格局

數年前,習近平出訪中亞,粗略發表了一帶一路構想,並在其後10餘月內,迅速推行。當時,本欄「美俄利之所在 一帶一路難樂觀」即表示該構想的提出,有一定內政、外交基礎;不能說是忽發奇想、好大喜功。

總體而言,一帶一路是千禧世代江澤民的上合組織和胡溫「東盟10加3」的有機發展;在總路向上,有清晰的內在邏輯和延續性。然而,放到落實層面,一帶一路是否過於大張旗鼓,透支了中國的硬實力、軟實力,進而過早引發諸大國及鄰近地區疑慮與壓力,便頗有可議之處。當時筆者已嘗試點出兩大風險。

其一、該構想在國際關係史的地位與高度,在於從「海-陸」、即「南-北」兩路,統合整個歐亞大陸;這種自東至西的政經聯結,無疑會顛覆過去數百年來,「太平洋-大西洋」國家,即「英-美-日」對環球格局的主宰。

上合到東盟 華須避俄美日挑戰

回首5、6年前,美國方從金融海嘯中恢復,英、日前景更不明朗,相對照之下,新上台的習近平團隊,明確地以科技、內需拉動經濟,內地媒體上也漸多對於「中國模式」的宣傳。然則,歐亞大陸的整合,終將招致傳統海洋強國何種程度、甚麼形式的反撲?內地政、商、學界,恐怕着墨有限。

以此為背景,過去數年來,本欄再三強調,北京要對中、美關係生變作應急準備;而這一切的轉捩點,不在於特朗普上台,而是早在奧巴馬連任前後。就此而言,希拉莉敗陣、「亞太再平衡」延宕,從時程上到力度上,都是削弱了、而非加劇了華府對一帶一路的針鋒相對。但無論由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執掌白宮,美國對華動手只是早晚和手段問題。一帶一路實踐,與「中美關係」生變,終屬互為因果、無法規避之事。

與其等美國來收拾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北京才想方設法、被動應對,還不如化被動為主動、趁美國受金融、經濟之困,而提出自身的環球政經構想。就此而言,愈是在技術層面、操作層面充分考慮一帶一路諸項目的不足、潛在風險、地緣障礙和外交阻力,就愈有利於在中、美競合中漸取上風。

其二,一帶一路是在上合組織、「東盟10加3」基礎上,往西拓展-陸路上,由中亞進入西亞、東南歐;海路上,跨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地中海。回首2012年前後,中國與上合、東盟諸國關係是否足夠強健、穩固,可堪支撑西進,其實也成疑問。此前,有解放軍裝備不得直穿哈薩克,而必須繞道俄國遠東及西伯利亞地區,到中亞參與上合軍演的怪事。於此之際,中國與日、韓、東盟就釣島、蘇岩、南海諸島的爭議,更是持續升溫。

從陸到海,中國與亞洲諸國歷史問題固多,然而,說到底,一帶一路同時觸及東、西強國的勢力範圍、利益考慮和戰略敏感帶。一帶一路的北路,以中亞--即俄國腹地為跳板;其南路,又以東盟--即傳統英、美、日勢力範圍作樞紐;既然動了俄、美的奶酪,北京在此遇上其代理人的挑戰,自必與日俱增。

直到近日,仍有俄文媒體報道,隨着中國在上合區域投資與發展項目擴張,中亞諸國民眾的排斥日甚;當中,哈薩克情況尤值注意。從上合到東盟,如何避免俄、美、日對見縫插針,成為北京推進一帶一路的首要考慮。

馬哈蒂爾不盡然是美、英代言人,早在1980、90年代,無論馬氏與李光耀關係多麼微妙,兩人都是「東方價值」、「亞洲政經模式」的倡議者、代言人。宏觀上看,冷戰結束以來,從馬來西亞到整個東盟,外交路綫都有中立化、獨立化的傾向。然而,無論從馬來聯邦建國以來的政情,還是馬哈蒂爾大半個世紀從政經歷看來,「既防西又防中,主要防共」的外交慣性,在可見將來都難以消散。

相比基建 馬國更歡迎科技投資

就馬來西亞眼前政情看來,當地民主運動進入新階段;如同20年前台灣,有潛力從一黨獨大走向兩黨輪替。一帶一路項目南下,正好遇上馬國政商界保守勢力退潮;如何盡速適應,既涉及中方眼前利益,也左右整個一帶一路戰略的可行性、持續性。扼要而言,如同香港一樣,馬來西亞社會並非對外來投資、發展機遇失卻興趣;而是在獲得經貿收益之同時,更加在意推進過程廉潔、成本可控可預期,以及利益分配的公平透明。

事實上,馬哈蒂爾二度拜相,在巫人之內,是與安華伉儷的合作;在巫人之外,是華人選民連續兩屆大選轉向在野陣營。馬哈蒂爾在北京宣布取消高鐵、管道項目後,率先表示遺憾者,正是政、經立場俱稱保守的「馬華公會」。北京當須了解,在馬哈蒂爾或安華執政的時代,不是華人選民不再重要,而是華人選民的政經價值取向,正隨社會進步而不可逆轉地變化。如何與新生代華人選民連結,成為中、馬關係發展新課題,一帶一路必須逾越的隘口。

中馬關係進入調整期,一帶一路前景與步伐,很難不受干擾;關鍵在於北京能否因勢利導、適時而變。從馬哈蒂爾訪華行程看來,中方也不是完全沒有本錢與施力點。相對地,馬國新政府更歡迎大疆、阿里等滲透民生各領域的科技民企;對於有力帶動當地長期就業的商業投資,也遠比由外債支撑的戰略基建更感興趣。

華汲馬高鐵管道教訓 檢視形勢

隨着周邊國家與地區民主化,民心轉向、尤其是城市中產的轉向,預示着國家對外思維的轉向;馬來西亞不是一帶一路國家當中第一個,更不會是最後一個。一帶一路構想強調「民心相通」,眼前就面對落實的考驗。

愚以為,中國要分清一帶一路內部的主次--集中人力物力,適應周邊新情勢,鞏固與上合、東盟的合作互信,再徐徐圖進。中美俄在中亞、東南亞的較量,並非只爭朝夕;同理,中國向西亞、東歐,甚或非洲的拓展,也難以畢全功於一、兩屆中央政府任期之內。

戰術上,將對外資源與精力,往上合、東盟收縮,是為了在戰略上走更遠的一帶一路。相比起俄國和英美日,分別經營中亞及東南亞長達數世紀,北京推進上合、「東盟10加3」到一帶一路,至今不過20載;中國的戰略資源隨經濟迅速發展而不斷累積,但處理複雜國際利益與境外民情的經驗尚淺。

眼前為馬國高鐵、管道項目交了學費,卻成為重新判斷形勢、盤整戰略優次的契機,且看北京如何把握。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右)完成訪華,雙方雖表明繼續推進一帶一路,但中、馬高鐵、油氣管道項目取消,中國環球戰略確到了要檢討的關口。左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許楨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欄名 : 大國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