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教子女理財 開源節流從家中做起
發布時間: 2020/09/25
本港一項調查發現,新冠疫情衝擊家庭收入,惟本地家長較少與子女討論理財問題。港孩理財不善與家長意識難脫關係,家長可嘗試善用本地資源及趣味方式,啟發子女對健康理財的意識。
據家庭教育學院一項調查顯示,42%家長表示家庭收入減少,近8成指疫下經濟轉變對家庭關係帶來壓力。逾9成家長認為疫情帶來的轉變令子女有需要學習理財,但35%表示過去一年「甚少」或「從不」與子女討論理財,41%表示子女「很少」或「從不」儲蓄。
35%家長 甚少與子女談理財
學院副主席余榮輝表示,面對財困,家長須坦然告訴子女家庭出現經濟困難,讓子女明白到開源節流的重要性,並幫助子女建立正確金錢及理財觀念。
港童理財不善,與家長的管教方式有一定關係。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經理陳慧敏表示,港孩經常在「無現金」的虛擬狀態下進行交易,例如玩手機遊戲亦可直接連接父母手機內的電子支付服務購買遊戲點數,部分兒童更隨意「嘟」八達通消費購物,此反映脫離實體體驗的消費令他們對金錢產生疏離感。
金錢並非從天上掉下來的,但當下不少兒童較難理解此概念。理財教育中心推出電子理財教育計劃「e$mart理財童學會」,讓兒童模擬成年人的理財行為,體驗大人的生活,例如以有限的金錢應付生活開支、以及用模擬信用卡進行消費活動,若還不清錢便需面對破產、坐錢債監等後果。
疫下兒童更多時間留在家中,對家長而言或是進行理財教育的契機。據CNBC報道,美國家長在家工作期間,與子女玩耍時會將日常購物變成遊戲,例如設下一周最高消費額、讓孩子決定需要到超市買甚麼,並教他們如何貨比三家、及學會如何將有限的金錢發揮最大的作用。
3至4歲 宜藉遊戲學基本功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子女,教育方式亦不一樣,SageVest Kids建議,3至4歲兒童應以遊戲方式學習儲蓄等基本功,按年紀增長逐漸接觸銀行利息、掌管零用錢、借貸等概念。
開源節流建基於明白「需要」與「想要」之別,本港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轄下的錢家有道表示,家長可用例子(例如衣櫃已有禦寒外套,根本沒必要或需要再買一件款式新穎的卡通外套)、遊戲方式等加強概念,亦應以身作則不做「大花筒」,鼓勵兒童在消費前停一停,想一想。
部分家長以往或忽視理財教育的重要性,疫情令收入大減,除令自己頭痛,也令子女難受,此時更應讓子女明白理財的重要性,減少日後出現不健康的消費觀念。
▲ 家長教子女理財,應以遊戲方式學習儲蓄等加強概念,從而學會開源節流。(資料圖片)
撰文 : 黃凱迪
欄名 : 港是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