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棉花:我對世界的影響你真知道?

評論

發布時間: 2021/03/29

分享:

分享:

近日「新疆棉花」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愈演愈烈。部分國際產品品牌說不用新疆棉花,指涉及「強制勞動」,違反人權;亦有品牌緊急聲明表示支持使用新疆棉,內地及港台明星藝人也表態。輿論已有太多相關報道及事件分析,不多贅述。棉花不單是我們穿上身的衣物之類這麼簡單,因着棉花,世界歷史還改變了,例如美國南北戰爭其一是因棉花而起,並非為解放黑奴,本欄會在這兩天談談棉花與世界,包括棉花和美國的關係,和英國的關係,棉花與資本主義等等。

美獨立戰爭 部分因棉花而起

棉花可以說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農作物,早在5,000年前,印度次大陸及南美洲秘魯一帶就發現這種可以紡綫造衫的作物,歐洲人認識棉花相對就遲得多。西方國家其實一開始和棉花是無緣的,棉花喜歡溫暖陽光,歐洲寒冷氣候很難生存,只有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才容易。也因此,最早棉花產地集中在這些地區如印度、南美、加勒比海等,甚至伊朗和埃及都是自古就有棉花產業,但是分散孤立。

各大棉花產地都是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和全球化扯不上邊,也沒有誕生資本主義的空間,直至歐洲殖民者伴隨大航海的歷史進程來到這些地區之後,動了念,將棉花從產品變為商品,並企圖施加控制。

歐洲人起初對棉花沒好感,因為他們的羊毛產業受到威脅,當時英國和荷蘭長期控制歐洲羊毛貿易,卻受到來自印度棉布的衝擊。盛產羊毛的英國,有商會甚至向國會施壓,禁止印度棉紡品入口。然而,好東西禁不了,歐洲民眾有需求,商人陸續轉投棉紡產業,利用英國政府在大航海時代建立的海外優勢,在印度、加勒比海、非洲,構建龐大棉花生產網絡。

收購下一步,便是加工,對於英國人來說,這一步更加有利可圖。18世紀60年代,隨着以珍妮紡紗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機械紡織機取代了人手。1781年,英國紡紗消耗510萬磅原棉,到1800年,紡紗量已達到5,600萬磅。在大量生產下,原本是奢侈品的棉紡織品亦變成大眾消費品。

英國在19世紀殖民印度後,鼓勵當地種植園主多種植棉花。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殖民者,是棉花經濟的上層得益者,自己國家無棉花,用殖民地的棉花,通過機器生產大量棉布,再通過傾銷各地包括殖民地,賺取巨大利潤。當印度的棉農被捲入西方人主導的棉花產業鏈時,他們沒有從中收穫甚麼益處。雖然為西方消費者提供廉價棉花製品,利潤卻大多歸於歐洲商人,和生產者無關。

在棉花經濟刺激下,人類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奴隸貿易迅速增長。法國人看到加勒比海地區原本甘蔗種植園的潛力,改種棉花。巨大利潤吸引下,愈來愈多種植園主從非洲購買更多黑奴,這些黑奴在歐洲白人從原住民手中搶來的土地上,為白人資本家年復一年種植着「白色黃金」。至於英國就更厲害,美國作為英國殖民地的時代,美洲種植園為英國生產大量廉價棉花原材料,非洲就為美洲的種植園提供大量免費勞動力,就是黑奴。

根據統計,從哥倫布發現美洲開始到1888年正式廢除奴隸貿易,約一半黑奴是在1780至1888年這大約100年間抵達美洲的。可以說西方國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騰飛,是建立在無數黑奴血肉受苦之上。

美國獨立後,1793年,一名叫惠特尼(Eli Whitney)的人,製造了一種軋棉機(cotton gin),是一種快速而且簡單地分開棉花纖維和種子的機器,生產力比人手分離高得多,把軋花生產效率提高很多倍,擁有這種技術,種植棉花的人年收入至少提升一倍。金錢的激勵下,接下來美國白人種植園主引進更多黑奴。

據《Empire of cotton:A Global History》《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一書,僅僅在1790至1820年的30年間,就有25萬名奴隸被轉移到美國南方,商人又從非洲等輸入約17萬奴隸,整個美國約有100萬黑奴在棉花種植園工作,成為英國紡織業最重要原料提供者,當英國的棉花收購價上漲,奴隸們不但未能改變生活,反而日子更難過,鞭子不停地抽打,催促着他們趕工。

19世紀上半業,美國出口商品一半以上都是棉花,可以說棉花主導着美國經濟,當時美國政界、財經界對廢奴阻力極大,在這些資本家、政治家、種植園主眼中,奴隸是美國經濟騰飛的基礎。

受惠於棉花的歐洲商人建立棉花商會,出現早期的棉花期貨交易,尚未到埠的棉花,在這種模式下交易,各種資本主義商業新手段的進化,比蘇格蘭式銀行制度、荷蘭式有限責任公司制度發展得更快。這一切都圍繞棉花而展開,以歐洲為中心的棉花商業勢力逐漸成形,除了引導商業金融進化,棉花商人有的是錢,也就有政治影響力,國家力量無可避免地進入這個領域,奴隸販運、貿易保護都有西方政府的影子。

催生資本主義 棉花亦有份

從白銀到胡椒、從瓷器到鋼鐵,似乎每一種參與過全球貿易的貨物都能連結起一段世界史。當把棉花放在全球史大背景下觀察的時候,就會發覺西方世界並沒有神氣到哪裏。這也從側面說明,資本主義誕生,並非以和平商業形式,也並不是讓所有人都獲益,而是帶有破壞原本秩序的性質。

資本主義在世界的構建,有好處亦帶來壞處,但並不如鼓吹者所宣揚,像棉花那樣潔白無暇。棉花,不僅是串聯全球的重要貨品,亦是資本主義起源催生劑。伴隨資本主義興起,帶來傳統生活方式改變,棉花還改變了美國政治,無論北方的自由主義者怎麼辯解,南方的蓄奴州是美國資本主義誕生的試驗場。然而這種進步,是以犧牲黑奴為代價的。美國南北戰爭,亦非簡單用解放黑奴來定義,其中的禍因,是因為棉花而打仗,明天續談。

撰文 :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 寧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