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英工黨勢上台 歐盟歡喜中國更愁?

評論

發布時間: 2024/05/15

分享:

分享:

英國在野工黨在地方選舉大獲全勝,執政保守黨在今年下台機會愈來愈高。工黨如重掌政權,英國同歐盟關係料會升溫,朝實質上重返歐盟統一市場方向邁進;英國同中國關係雖不排除也有一些局部轉機可能,惟整體不能寄予期望,甚至可能成為新政府對歐軟化的補償品,對華更硬。

地選大勝 首要改善與歐盟關係

英格蘭上周地選,工黨不出所料輾壓民望低迷的保守黨,在各地方議會合共額外奪得186席,成為最大黨。保守黨慘失474席,甚至遭自由民主黨爬頭,在3個主要政黨中包尾。

英國上次國會大選是在2019年底。5年快過,下次大選需不遲於明年1月舉行。

英國這5年經過約翰遜(Boris Johnson)、卓慧思(Liz Truss)折騰,現任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本就更加弱勢,如今更率保守黨地選慘敗,隨時可能逼於黨內外壓力,宣布提前今年大選。

英國政黨政治有隨歐陸國家碎片化迹象,保守黨之失未必可全部換成工黨之得。工黨黨魁施紀賢(Keir Starmer)也在以巴衝突中緊隨西方國家傳統路綫,引發左翼內部一些反彈,並得失了穆斯林選民。

但工黨大概率還是會上台。YouGov最新民調顯示,工黨大選支持率為44%,保守黨僅18%。

工黨亦已在制定勝選後計劃,打算推行鐵路重新國有化等擴大政府角色措施,來挽救英國經濟。

只是英國作為金融業發達、出口撑起3成GDP、電力依賴從歐陸入口的外向型經濟體,在當前國際格局下面臨生產力發展停滯、結構性通脹高企等問題,已非單憑調整本地國進民退/國退民進路綫可以解決。

英國要改善經濟狀況,更大程度上需要創造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首要的無疑是改善同歐盟關係。

英國脫歐弄得雞犬不寧,當年公投的52%對48%民意已經逆轉,超過6成人都認為脫歐是失敗之舉,僅約2成人覺得成功。英國脫歐是保守黨執政惹的禍,工黨上台雖無法讓英國簡單重新加入歐盟,但肯定比保守黨更積極彌補這個錯誤。

或對華更強硬 彌補對歐「屈從」

英國脫歐協議預定明年接受中期評估。施紀賢去年已表示,如工黨重掌政權,會尋求大幅改寫協議,以同歐盟更緊密的貿易關係,作為促進英國經濟增長政策的核心。他形容,重建同歐盟關係,是對自己的孩子負責。

施紀賢亦表明希望就食品範疇,與歐盟達成減少過境檢查的協議。這指向英國海關和市場規管需要同歐盟趨同。

盡管施紀賢強調英國不會「屈從」歐盟規則,但形勢比人強,英國是一國面對歐盟27國,而且英國需要歐盟甚於歐盟需要英國,因此問題只是英方終會以甚麼形式的下台階「屈從」。

至於工黨領導下的英國同中國關係,就沒有這樣樂觀。中英關係因英國變天而重設的機會頗低,反而有可能遇上更多波折。

中英關係是陰是晴,不以英國執政黨意志為轉移。

工黨上次取代保守黨執政,是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前兩個月,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及其繼任白高敦(Gordon Brown),都貫徹了當時美國為首西方主流的對華「接觸」政策,2010年保守黨卡梅倫(David Cameron)上台也如是,還一度和中國打造了「黃金十年」願景。

只是之後形勢逆轉。英國公投脫歐的2016年,正是特朗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那年,美國自此掀起逆全球化潮流,競爭、對抗成為對華政策主流,英國也不例外。

英美深度捆綁 施紀賢怎可闢新路?

現時辛偉誠政府視中國為「挑戰」,已經沒有前任卓慧思的「威脅」那麼出位,但其實只是和美國對華「競爭不衝突」體齊,不多也不少。英國還是在保守黨執政下,煞停了中國核電投資、禁了華為、夥美國向澳洲擴散核潛技術、軍事染指「印太」。

工黨重新上台後,需要面對這個他們從未面對過的新世界,最穩陣的做法,當然不是動搖而是順應它,甚至以對華強硬來抵銷對歐軟化的負面觀感。

施紀賢稱,英國要「戒掉」依賴中國。影子外交大臣拉米(David Lammy)在他的外交政策文件同樣牙牙學語,稱對華戰略由3個C組成:競爭(compete)、挑戰(challenge),和可以的時候合作(cooperate)。工黨過去一年也沒有對香港、新疆等中國內政,以及「中國干預英國民主進程」少造文章。

說到底,英國對外政策始終是與美國最深度捆綁的歐洲國家,這與獨立自主的法國、左右逢源的德國都有本質區別。從1956年對蘇伊士危機的反應,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再到近年對華為態度都如此,施紀賢的工黨政府又怎可能走出一條新路?

英國對外政策始終是與美國最深度捆綁,施紀賢的工黨政府又怎可能走出一條新路?(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