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奧運吃力不討好? 還是主辦國問題?
發布時間: 2024/07/29
今屆美國大選風險尤其重大,還戲劇連場,全球緊盯,同樣四年一度的奧運會變得相對沒有那麼多人注意。隨着巴黎奧運展開,尤其港隊勇奪金牌,這個情況終於有所改變,但大家最為關心的奧運話題,看來也難免與世界大時局--中美博弈扯上關係:誰會獲得更多金牌?
除此以外,巴黎奧運的「期望值」確是有點低。作為疫情後首屆「正常」奧運會,巴黎奧運開幕前散發的更多反而是「不正常」,讓人疑惑奧運會到底怎麼了?
假如奧運會變成吃力不討好的燙手山芋,長遠還是否能夠搞下去?還是應該換個角度問問,有哪些國家其實更適合主辦這類全球體育盛事?
論主辦奧運,巴黎絕非新手。花都在1900、1924年都搞過奧運,今次是第3次,成為繼倫敦(1908、1948、2012年)之後,全球第2座「三奧城市」。
準備工作混亂 巴黎奧運期望值低
可是今屆巴黎奧運的事前準備工作卻一團糟,被嘲為「天崩開局」。歐洲熱浪隨時爆發,但奧運村沒有冷氣,可能影響頂尖運動員表現,這已算是小事。
塞納河總是讓遊客有美好聯想,「這邊聖母院,那邊艾菲爾鐵塔」,近年去過的才「知味道」。市政府下決心說要治理水質,巴黎市民自發「響應」,發起齊齊到塞納河大小便的惡搞行動。巴黎人也嫌奧運會「阻埞」,影響他們日常出行。
巴黎治安還讓人擔憂。奧運開幕前,竟然發生澳洲女子在市中心慘遭輪姦跑入餐廳求救,尾隨嫌犯還若無其事嘗試點餐的驚人事。
誠然,巴黎今次辦奧運,確是有點「時不利兮騅不逝」。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眼高手低,不明不白地重選議會失去政府主導權;歐洲移民問題逼近臨界點,保守排外的右翼崛起;俄烏、以巴兩場惡戰拖沓不止,當然還有美國大選和中美惡鬥,都在削弱世界團結友愛的氣氛,讓人覺得奧運會不是時候。
不過,奧運會受到質疑並非今屆巴黎才開始,從上屆因為疫情延遲1年的東京奧運,到2016年里約奧運,再到2012年倫敦奧運,近年奧運會總是讓人覺得吃力不討好的感覺。
也許資訊爆炸,令收看各種「專精尖」的體育賽事變得容易,公眾對四年一度「大雜燴」奧運會的關注程度,近年一路下降。倫敦奧運全球有36億人觀看,里約奧運降至32億人,東京奧運觀眾更只有30.05億。
辦奧運非賺錢 着眼提升國際地位
辦奧運更是「蝕本生意」。按2015年美元計價,倫敦奧運蝕52億美元;里約奧運表現尚可,只蝕2億美元;東京奧運帳目則一塌糊塗,估計蝕數十億美元少不了。今屆巴黎節衣縮食,不給冷氣美其名環保,實質是無錢。
當然,辦奧運並非旨在賺錢,而是一項重大投資,着眼提升國際地位,布局得當亦可帶動城市基建和經濟發展。
1964年以來,只有1984年洛杉磯、1996年亞特蘭大、2000年悉尼3屆奧運有盈利,分別賺9億、3億及7億美元。而其餘虧損歷屆之中,1964年東京(蝕5億美元)、1988年漢城(蝕28億美元)和2008年北京奧運(蝕10億美元),都是辦奧運成功的經典例子,成為日本、南韓、中國在二戰後世界舞台崛起的里程碑。
只是奧運會近年有回到西方發達國主辦的趨勢,要重現當年中日韓的效果無疑難度極高。今屆巴黎之後,2028、2032年奧運分別會由洛杉磯(也會是第3次)及布里斯班主辦,曾經角逐主辦權的城市都是羅馬、漢堡之類的。
世界盃方面,未來兩屆都出現3國合辦的現象,是否代表這些大賽的開銷,已大得難以由一國獨力承擔?2026年世界盃會由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合辦;2032年一屆會橫跨歐非兩洲,在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3國舉行。
考驗執行力 惟西方治理水平降
其實,申辦奧運會或世界盃這類全球大賽,過程動輒十年八載,是一項考驗一地政府長遠眼光、規劃、定力和執行能力的巨大工程。辦得好,可以提升國家聲譽,升級基建網絡交通,推動體育和旅遊產業發展,收穫長尾效應,把錢花得值。相反,辦得一般或不好,錢不但白花,還會留下一堆無用設施成為負擔。
是否可以說,搞奧運吃力不討好,根本並非奧運會本身的問題,而是以西方國家近年治理水平嚴重下降的反映?
這些世界大賽,又是否應該給機會讓更多新興國家申辦?雖然符合條件,既要達到一定發展程度,又要政治上有膽識、財政上有實力的發展中國家不算很多,但卡塔爾2022年世界盃,說明了中東海灣國家的潛力,只是西方人心裏又會不舒服了。
---------------------------------
【知識庫】巴黎奧運開幕混亂事件
‧巴黎奧運開幕當天,法國高速鐵路系統受到縱火等惡意行為攻擊,多班列車延誤及取消,約80萬名乘客受到影響。
‧大會在夏樂宮舉行奧林匹克五環旗升旗禮時,工作人員竟錯將旗幟上下顛倒,直至儀式結束,仍未有人發現旗幟顛倒失誤。
‧各國代表團乘船登場,南韓代表隊入場時現場播報竟然用法語和英文把南韓誤報成北韓;國際奧會事後在社交平台發文致歉。
▲ 巴黎奧運在夏樂宮舉行奧林匹克五環旗升旗禮時,工作人員竟錯將旗幟上下顛倒。(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