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書展成散貨場? 做大「蛋糕」求新求變

知‧析趨勢

發布時間: 2024/07/29

分享:

分享:

每逢7月,香港都舉行書展,為廣大讀者和出版業界提供一個琳瑯滿目的閱讀體驗及介紹新書的平台。如今香港需要駕馭變局,書展作為全港最大型的盛事活動之一,應當承擔起推動全民閱讀,說好香港文化故事,及促進中外文學藝術交流的積極作用,但目前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有指偏重商業性 忽視文化屬性

從香港社會的發展需求及產業多樣化的發展目標來看,香港書展不能局限為單純的商業展覽活動,還應極力發展成為國際特色文化項目。社會對於書展的評價反響褒貶不一,有批評的聲音認為書展已淪為「散貨場」,更有指「無個性」,過分注重商業性而忽視了文化屬性。

但我們不能將其簡單地劃為「雅俗」、「高低」之分。已故作家冰心曾用9個字分享讀書的根本要義:「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不管甚麼類型,只要有興致讀書就是好習慣。而進一步追求「讀好書」則是希望優秀的書籍對個體、對社會有更多裨益,對香港書展格調地位、名譽聲望的塑造有更大幫助,而非源於優越感。書展的商業性和文化性雖有一定衝突,但絕不是非黑即白,兩者之間可以進行調和與平衡。

客觀而言,經過貿發局多年勤懇經營,香港書展的成績並不差,已經形成一個名牌,很多市民每年都要來逛一逛,但遲遲未能進一步擴大區域影響力,表明還需更多創新改變。由於書商參展是自負盈虧,導致參展商很難有自發的創新動力。現實是參展商首要面對的是收回成本的商業問題,而非文化推廣。書展作為社會縮影,反映出大眾閱讀方式、習慣的急劇轉變,而導致傳統閱讀逐漸式微,業界又只能顧及當下而難以踐行高風險的創新嘗試,最終不僅全民閱讀推進困難,整個出版行業的「蛋糕」也做不大。

強化每年主題風格 續發掘潛力

貿發局作為主辦機構,最重要是統領書展突破困境,形成多贏局面。例如每年書展都有一個「年度主題」,今年是「影視文學」,按理說海內外經典作品數不勝數,發揮空間不可謂不大。最關鍵是書展如何圍繞這個年度主題去推展新穎活動,介紹主題新書及經典書籍。主辦方可提供參展費用減免或其他適當政策支持,以鼓勵參展商設置更多攤位安放相關主題書,如此書展的主題風格便能更加統一,立刻增添不少吸引力和獨特性。

一直以來,香港的發展較為缺乏以文化為核心的政策思維和產業扶持,也因此未能構建貫連全社會的閱讀文化。香港書展雖是金字招牌,但也並非是培養大眾閱讀文化品位、習慣的速成妙藥,還需要公共政策進行長期引導。

今年政府正式推出「香港全民閱讀日」,反映政府已意識到改善社會閱讀風氣和氛圍的重要性,期待更多高效、有趣的政策和活動出台。只有夯實港人的閱讀文化根基,本地的文化產業才能夠茁壯成長。

助力建設 中外文藝交流中心

深圳很早期便致力發展為「閱讀之城」,筆者也考察過福田區的中心城書城,面積大、人流多,不少讀者席地而坐立即就投入閱讀,留下很深印象。其實無論是香港書展還是深圳書城,都有別於一般的書店,皆是以讀者的休閒體驗為目標,可激發創意,發揮多重價值。

期望貿發局能繼續發掘書展潛力,為「好書」創造更多曝光環境,並鼓勵更多市民「多讀書,讀好書」,助力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

【知識庫】香港可借鑑深圳書城?

‧深圳書城中心城比鄰少年宮地鐵站,面積8.2萬平方米,號稱全球最大的書城。

‧首間引入「書店商場二合一」(BookMall)概念的書城,近2萬平方米用於展示與銷售出版物及文化用品。

‧北邊設有階梯講堂,市民可以坐在台階上閱讀,並經常舉辦各種書友會、新書發布會、講座及沙龍。

‧書城設有閱讀咖啡室,只需買杯咖啡便可享受一整日。

‧內裏也有不少餐廳,如Starbucks、KFC等。

香港書展成績並不差,已形成一個名牌,但遲遲未能進一步擴大區域影響力,還需更多創新改變。(資料圖片)

撰文 : 陳月明 立法會議員
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主席
貴州省政協常委

欄名 : 知‧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