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速設港口管理局 力挺航運中心地位

知‧析趨勢

發布時間: 2024/07/29

分享:

分享:

7月3日的立法會會議,嚴剛議員提出了「推動粵港合作,鞏固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議案,我則提出修正案。嚴剛議員的原議案及我的修正案均獲得通過,凸顯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正面對不少挑戰,也反映議員普遍關心這議題,值得特區政府深思。

正如嚴剛議員發言指出,香港「因港而生,因港而發」,自70年代起便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之一,在1987年獲得「世界最繁忙貨櫃港」的稱號,80、90年代持續居於全球港口貨櫃吞吐量榜首,最高峰時的貨櫃吞吐量達到2011年的2,438萬個標準箱(TEU),惟近10年的吞吐量逐年下跌,至2023年跌至1,434萬個標準箱,世界排名也持續下跌,例如在《世界領先海事之都》2024年研究報告(Leading Maritime Capitals of The World Report)便跌至第12位。

對於早前運輸及物流局局長表示香港的排名雖然下跌一位,但仍在第10位(Lloyd's List)云云,我認為局長不必爭拗名次,反而應該認清跌勢,盡快行動,研究如何讓香港貨櫃碼頭升級轉型,鞏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灣區速發展 港貨櫃碼頭處劣勢

我認為香港貨櫃碼頭處於跌勢,與大灣區發展、地緣政治變化,以及碼頭老化都有關係。

相對於內地其他港口,香港貨櫃碼頭稱得上是發展最早而高度成熟的。近年大灣區經濟飛速發展,改變了港口的競爭環境,內地幾個年輕港口在佔地、科技運用、自動化發展等都超越香港,而且各港口布局分工漸趨成熟,香港漸處劣勢。

2022年,中央政府放寬了外資班輪沿海捎帶業務(Cabotage),貨櫃船可以接連停泊多個港口,例如可以從上海港以「沿海捎帶」模式中轉至青島港,政策大大提高內地港口的便利度,加上清關流程簡化,愈來愈多貨物可直接由內地港口輸往外地,相對地減低了香港碼頭的中轉貨量,對香港貨櫃業構成很大衝擊。

因應全球局勢紛亂,地緣政治變化,全球產業鏈正在重組,船公司自然傾向選擇規模大、效率高的港口。加上貿易戰的影響,美國隨時會加徵關稅,導致愈來愈多生產從內地轉移至東南亞及南美洲等地,全球航綫亦會隨之調整,無形中使香港離開貨源愈來愈遠。

有報道指全球三大航運界聯盟,海洋聯盟(Ocean Alliance)、雙子座聯盟(Gemini Alliance)和THE海運聯盟(THE Alliance)都有迹象不再停泊香港在內的港口。有指雙子座聯盟將在2025年把香港從「直接靠岸停泊深水港」名單剔除,海洋聯盟則預測2025年香港港口在跨太平洋網絡將進一步萎縮,只剩下亞洲與美國東岸航綫,這個全球運力最高的聯盟把停泊香港的航綫由11條減至6條。

作為已高度發展多年的港口,香港貨櫃碼頭沒有積極提升貨運能力,設施老化,從員業高齡化,人手不足,碼頭處理費卻冠絕全球,競爭力自然下滑;科技化和自動化方面又落後於內地港口,造船修船等配套行業更已式微;亦有指青馬大橋高度限制窒礙巨型貨櫃船來港;這些都反映香港貨櫃碼頭有升級轉型逼切性。

京挺港提升地位 顯具戰略意義

此外,有一點很重要的是,香港貨櫃碼頭是私營的,5大營運商都是私人企業,面對葵涌貨櫃碼頭的批地契約年限將於2047年屆滿,企業可能只從商業角度考慮,不想冒風險在這階段作大幅投資,調節用地,優化設施等等。

中央政府於《十四五規劃綱要》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均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可見香港在當中具有戰略意義。特區政府在2023年末推出《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提出從四大方向、十大策略,「全方位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綱領》指出現時香港港口仍然保有的一些優勢,例如香港是中國唯一的自由港,對經香港進出口的貨品(除了四項課稅商品)不徵收關稅;香港因有高效的海關而以「補時港」著稱,在處理鮮花、藥物、需要冷鏈處理的貨物等特別有時間優勢;香港的優質船舶註冊品牌廣受國際認可,以總噸位計全球排行第4位;香港是全球海運業通用的標準合同中4個指定仲裁地之一,是海事仲裁中心。另外,《綱領》亦列明要推動綠色航運,將香港打造成為優質綠色航運能源加注中心;要推動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智慧港口等等。我認為這些不足以長遠鞏固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定清晰策略 效機管局長遠規劃

我特別認同嚴剛議員所說,「得到中央明確支持成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在大灣區內只有香港一個」。作為對國家發展具策略性功能的國際航運中心,港口發展正正需要超長遠規劃,相對於依賴市場調節,依靠企業投資,我認為更需要特區政府擔起主體責任,超前布局。

特區政府宜盡快聘請專家顧問撰寫研究報告,包括預測未來10年、20年的全球供應鏈分布、貨櫃吞吐量趨勢、評估香港對貨櫃碼頭用地的需要,亦要研究香港港口應如何長遠發展,例如可否轉型成倫敦那樣的高端航運服務中心,專注從事海事法律、海事保險、海事仲裁及船舶管理等高價值航運服務;又例如應如何與大灣區各港口作戰略分工等等。

最後,我認為目前的香港海運港口局不足以推動上述工作,我建議盡快成立專門管理港口的法定機構港口管理局,好像機場管理局那樣,為港口發展及碼頭用地作長遠規劃,制定香港航運業路的清晰策略定位,與5間碼頭營運商統籌對接,處理空置的貨櫃碼頭用地或協助營運商升級轉型。

新民黨已在今年的《施政報告》建議書羅列了上述建議,我將會繼續關注及跟進。

---------------------------------

【知識庫】運輸物流局有何港口策略

‧打造成綠色港口,向零碳目標邁進

‧促智慧港口發展,推動航運智能化

‧增強港口競爭力,積極爭取新貨源

‧研增加稅務寬減,吸世界航運企業

‧優化船舶註冊處,鞏固高質素品牌

‧憑法律制度優勢,推海事仲裁服務

‧多方面對外宣傳,發揚海運真實力

‧大灣區國際合作,增強航運話語權

‧擴大海運人才庫,確保行業新動能

‧與業界攜手並肩,強化海運港口局

資料來源:2023年12月20日運輸及物流局公布的《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

筆者認為,香港貨櫃碼頭處於跌勢,與大灣區發展、地緣政治變化,以及碼頭老化都有關係。(資料圖片)

撰文 : 葉劉淑儀 行政會議召集人
立法會議員
新民黨主席

欄名 : 知‧析趨勢